如果行为人在出现精神障碍状态之前,对其在精神障碍状态下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没有犯罪的故意和过失的,应不应认定为刑法第18条规定的精神病人
律师回复
-
月帮助201720人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是我国刑法对于生理有缺陷的聋哑人和盲人的“照顾”,因为聋哑人和盲人因其生理上的缺陷而导致其辨认或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因此,在他们实施犯罪行为后可以酌情考虑从宽处罚。 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身体上的缺陷会影响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精神上的疾病作为一种生理疾病同样会对人的行为能力产生影响。在现代国际和国内精神医学普遍将人格障碍纳入精神疾病范畴的情况下,依然将人格障碍者在其变态人格控制下实施的犯罪行为与正常人同等对待的话,必然会有碍于法律终极目标——公平、公正的实现。而且,刑法的价值包括对正义和秩序的双重追求,定罪时考虑犯罪者的人格状态有利于刑法价值的完整实现;同时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惩罚犯罪,更是为了改造罪犯,预防犯罪,这就要求定罪时考虑人格因素,以防止刑法目的的落空。 人格障碍者因其人格的病态性,从而影响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其他器官的调节作用,进而影响其心理和行为。人格障碍者存在着精神上的障碍,精神障碍与身体障碍一样,同属于人体缺陷,因此人格障碍者与聋哑人和盲人一样,同样属于刑事犯罪领域里的弱势群体,人格障碍者在其变态人格控制下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理应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所以,在对人格障碍者判定刑罚时,应当参照聋哑人和盲人,酌情给予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但是,酌情给予从宽处罚的前提是综合考虑人格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危害结果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不加以任何衡量的笼统的给予构成犯罪的人格障碍者从宽处罚,那将必然导致人格障碍的在刑罚中的滥觞。 原问题:《患有人格障碍症的人犯罪如何处罚》回复于 2022-12-14 10:48:39
相似问题解答
刑法第14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明知的范围是什么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假想的犯罪分很多具体情况,如果有犯罪的行为,就构成犯罪,如果只是在脑子里想象,没有犯罪行为,不构成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民法上的过错和刑法上的过失有什么区别?
过错过失,主要都是针对当事人主观态度的评价。如果行为人对发生的危害结果是持反对态度 ,应当认定为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如果行为人对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或者故意的态度,则应当认定为过错。过失:刑法上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熟记我国《刑法》第20条第1款的规定
正当防卫是 根据《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可见,正当防卫的要件之一是防卫须新余司法警官学校期末考试 试卷 1、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的关系是一般与_--,抽象与--,共性与---的关系 2、-_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①刑法总则是关于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以及关于犯罪和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的规范体系,是 定罪量刑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定。 ②刑法分则是关于具体犯罪和具体法定刑的规范体系,是 解决具体的定罪量刑问题的标准。 ③总则和分则之间是 一般与围绕刑法中涉税犯罪的具体规定,分析刑法与税法之间的关系
税法与刑法的关系税法与《刑法》有本质区别。二者调整的范围不同;但两者也有密切的联系,因为税法和《刑法》对于违反税法都规定了处罚条款。区别就在于情节是否严重,轻者给予行政处罚,重者则要承担刑事责任,给予刑事处罚。 原问题:《税法与刑法的关系》相关法律热点
热心律师
律师最新回复
-
回答并不详细,并且后续的问题并没有回答就结束了,对咨询结果不满意。
2025-01-20 03:47:12
来自用户 cyz评价了 -
态度很好,但是只回答了几个问题后面很关心的问题中午问了,到现在也没给予回答。唉!!无语了😫
2025-01-17 20:49:42
来自用户 @橙熟iの柚稚i评价了 -
不怎么专业,问话方式不对,不怎么好沟通
2024-04-27 13:36:36
来自用户 如果有来生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