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老师带头孤立并且怂恿孩子们孤立另一个孩子,是否可以起诉
损害赔偿福建 莆田2024-11-21 16:01
律师回复
-
月帮助201720人不对,要有爱和自由”家庭规则:1、不伤害自己 2、不伤害他人 3、不伤害环境“爱和自由”幼儿园儿童行为规则: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3、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4、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稍等5、不可以打扰别人。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学会要求他人道歉。7、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讲课过程中,针对这七大规则,先是由几个孙园机构的老师上来情景演示幼儿园经常出现的一些场景,有人扮演孩子,有人扮演老师,我们从类似小品的情景演示中,学习老师如何处理问题,孙瑞雪老师在一旁进行详细的讲解。我印象最深的是,处理过程中,老师们和孙瑞雪老师将问题一层一层剖析开,即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和爱,同时还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作为我们这些旁观的家长,更是将问题一步步明了,原来,孩子行为背后是这样的含义,只要这么做这么说,既不让还是受到伤害,还让孩子感觉到他得到了认可和接纳。在处理问题时,孙老师还特意强调其中的一些细节,例如拉着小朋友的手,蹲下揽着孩子的肩,眼睛和孩子平视,语气的温柔和坚定(绝没有责备),有点固定套路的提问和开导(孙老师说这些话是他们多年总结出来的)。这些行为,有的是让孩子放松,有的是为了给孩子勇气,每个细节都有它隐藏的含义……我不得不叹服老师们的仔细和用心。废话少说,先是解读七大规则吧。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说明:粗野、粗俗的行为,分成2类,一类是行为上的,比如打、咬、踢、掐等等;一类是语言上的,语言暗示、控制、威胁、恐吓、侮辱等,让别人做不愿做的事情。这里我提了一个问题,就是语言敏感期和语言暴力的区分。语言暴力有个明显特征是带有目的性,就是施暴者会获利。应对这类问题的步骤:1)询问被威胁人的感受和情绪:例如,“你现在是什么感觉?”“他这么对你你舒服吗?”之类;2)告诉威胁人(语言或者行为的实施者)那是在威胁,会让对方害怕、担心(恐惧等等),请看着对方的眼睛,真诚的给她道歉;3)告诉他们,妈妈(老师)爱你们,同时欣赏道歉者的勇气。孙瑞雪幼儿园针对这类情况,以“主题课”形式让大家学习,就是给孩子们演情景剧,以小品方式展示给孩子们,然后询问孩子们:“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孩子们讨论之后,再次给孩子们演示正确的做法。现场演示实例1:A想要吃B的糖,B不同意。A威胁B:“如果你不给我吃,我就不和你玩了,也不让幼儿园其他小朋友和你玩!”B不愿意,但是很无奈的把糖给了A。老师看到这一切会过去,蹲下来和B面对面,一只手轻轻拉着B,询问她:“你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B说A要糖吃,老师又问他们:“糖是谁的?”B答是他的,A答是B的,老师问B:“你愿意和他分享你的糖吗?”B摇头:“如果我不给他,他就让幼儿园小朋友不和我玩儿。”老师转过头轻拉着A问:“是这样的吗?”A点头。老师又问B:“他这样说让你感到害怕了是吗?”B点头。老师对A说:“你这样威胁他,他会害怕,会给他造成伤害,请你看着她的眼睛,真诚的给她道歉。”A如果不同意,闹情绪,那么老师就陪同,一直到A的情绪稳定,道歉之后,老师会对A说:“你能道歉,老师很欣赏你的勇气,老师爱你。”现场演示2(如何应对小朋友的威胁):A要B的糖,B不同意,A威胁B:“如果你不给我吃,我就不和你玩了,也不让幼儿园其他小朋友和你玩!”B答:“我可以和老师玩。”A:"我让老师也不和你玩。"B答:“我可以和自己玩。”也可以教孩子这样回答:“你是在威胁我,老师是不会受你控制的。”另外,3岁以下孩子打人等行为,不用语言多说,直接将孩子抱走就可以。因为孩子的感受力很强,他们用身心感受环境,只要他有粗野行为就将他抱走,多次之后他就知道此行为不被接受。孙老师又强调,不要问孩子谁先动的手,这样问不但没有意义,还会给孩子一种感觉,谁先动手谁错,后动手的人没错。分享了他们幼儿园的一件事,两个孩子起争执,老师问怎么回事,两个孩子还没说话,一旁的一个大孩子一个劲儿插话:“我知道怎么回事,谁谁谁*****,……”老师打断了他:“这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情,请你离开。”老师将两个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问发生了什么,两个孩子都说是对方打了他。老师没有询问谁先动的手,而是说:“打人是粗野的行为,你们需要给对方道歉。”并让两个孩子自己协商谁先道歉(自主权一定交给孩子,而不是老师。)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这里强调的一点就是:除自己的东西外,任何东西都是别人的,未经允许都不能拿。捡到的东西也不是你的,只要不是你的东西,就是别人的。这里特意强调捡的东西不是自己的,是让孩子养成不贪便宜的习惯。有个家长问捡垃圾可以吗?(全场爆笑但是却又是我们常遇到的问题。)孙老师的回答是:“严格意义上讲是可以的,但是我个人不支持。”我想起孩子曾经捡过一个手链,在找不着主人的情况下我们允许她留下了,现在想想,如果我们再次捡到东西,如果价值偏高,如何给孩子讲什么可以留下什么不可以,如果给孩子解释东西的“价值”“贵重”?不过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些迷惑了:那就是如果捡垃圾也是不可以的,那么如何给孩子解释日常生活中那些从垃圾中回收东西的行为,例如捡水瓶、废旧东西利用等;但是如果可以,那么又给孩子如何解释有些东西捡了可以据为己有,有些就不可以?这样,到底可以捡与否的标准岂不是家长来定,孩子自己是混乱的??也许干脆一刀切什么也不让捡最为简单有效,但是孩子对一些管管棒棒之类的东西还真是情有独钟……还是先写笔记吧……我问孙老师,如果在找不着物品主人的情况下孩子先玩,等主人回来之后还给主人可以吗?孙老师很坚决的回答不可以。这个规则下,就是孩子间对物品的争夺,物品又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的东西;另外一个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就是孩子把东西送人之后又反悔,这个反悔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长干涉认为东西太贵重要求要回,一种是孩子自己的反悔。幼儿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1)小朋友未征得别人同意拿走了对方的东西;2)小朋友拿走了环境中不明主人的东西;3)小朋友向另一个小朋友借了玩具,转送了他人;4)当小朋友把物品送人之后,后悔了。场景1:一块手表放在椅子上,周围没有人,A走过看到了很喜欢,就拿了起来。另一边B正在找手表,看到A手里的东西发现是自己的,要求A归还,A不同意,两人发生争执。老师过来处理。老师蹲下平视两个孩子:“谁能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B说他的手表不见了,发现在A手里,想要回来但是A不给。老师问A:“这块手表是你的吗?”A答:“我在椅子上捡的。”老师仍然问:“这块手表是你的吗?”A仍然回答“我捡的。”老师问:“是你从带来幼儿园的吗?”A摇头,老师又说:“只要不是你的东西,就是别人的,请把这块手表还给B。”A交出手表,老师又对他说:“你很喜欢这块手表是吗?”A点点头,老师继续说:“如果你喜欢这块手表,可以征求B的意见,看他是否愿意和你分享。”后续的拒绝与否是另外一条规则的事情了,稍后再提。场景2:只有2个秋千,两个孩子在一起玩,又过来好几个孩子要求玩,有个老师过去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老师决定轮流玩,每人5分钟。老师在一旁计时,孙老师示意另外一个老师过去找计时的老师谈话,这边孩子开始焦虑:“老师,到5分钟了吗?”“老师,到时间了吗?”……孙老师解释,老师的介入是错误的,只要没有粗野行为,老师就不应该干涉,老师的干涉将评判权拿到了自己手里,使得孩子们在这个关系中丧失了自主权很容易焦虑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们自行解决。重新演示:A坐在秋千上玩,过来好几个孩子要求玩,他们和A商量:“让我玩一会儿吧,你都玩了很久了……”A:“我还没玩够呢,请等待。”“你已经玩了很久了,什么时候能玩够啊?”“不知道……”反正A是油盐不进,最终那几个孩子就玩别的去了。还演示了如果两个孩子争执一件无主的物品怎么办?那么老师需要确定东西是谁的,如果不是两个小朋友的,老师就要求小朋友交出物品,他们谁都不可以玩。如果一件公共的物品大家同时拿到谁也不让,例如选择看书的时候两个人都拿一本书,都说自己拿到的,那么老师也是先收回书,让他们自己协商,商量好了之后再去找老师拿书。孙老师强调,先将物品收回很重要,一般是这么对孩子说:“这件东西是你的吗?”“不是”“请伸出手,请把东西先交给老师。”一定是先收回物品再继续。另外我提问,在公共场所,如果遇到不遵守规则的小朋友怎么办?孙老师给的建议是,蹲下,和对方小朋友平视,询问对方是不是也喜欢***,是不是也想玩?告诉他,已经有小朋友先到了,请先等待。孙老师说只要你用温柔平和的语气表情和对方说话,一般孩子都会遵循规则的,如果对方孩子不讲理甚至动手,那么第一原则一定是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当时她说的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如果在你的眼皮下让你的孩子受到了暴力,那么就等于是你在实施暴力。)。还有一种很常见的情况,那就是自己孩子的玩具被抢怎么办?领着自家孩子和对方沟通,再和对方说了3遍“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请还给我”之后如果对方还不归还,那么就从孩子手里拿回来(我觉得这个我做不到,我会找对方家长沟通。)孙老师强调一点就是,语气一定不要带有责备,也不要严厉,就像和自己孩子说话一样温柔。孙老师分享了一个家长的趣事,她家孩子玩具被抢了,对方孩子跑了,她给孩子说了一声:“你等着,妈妈去追。”物品送出又反悔的情况,解决问题思路:询问反悔孩子:为什么你反悔了?送给别人的东西就已经是别人的了,你要为你做的事情负责任;如果你不能为你的玩具做主,你就不能送人; 原问题:《幼师欺负孤立孩子上课让孩子坐在一旁说孩子话多影响孩子,这样做对吗?》回复于 2023-02-16 16:03:16
-
月帮助4759人应当可以起诉,中国法律规定,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得刻意违反公共秩序,通过毁损他人身心健康或者违反其他人合法权益,制造不良社会影响,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而孤立他人和怂恿别的孩子孤立另一个孩子,完全违背了上述规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依法起诉,以维护被孤立孩子的权益及社会公共秩序。回复于 2023-02-16 16: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