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25-01-18 17:13
172人看过
加快
产业
推进
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国“
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国“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成就,科学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结合黑龙江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制定我省“十二五”规划,对于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准确把握战略导向,坚持从省情出发走符合黑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审时度势,精心谋划,确立科学发展主调,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局,制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目标,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黑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改革发展的巨大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全省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突破1万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6%,跃上1千亿元台阶,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的五年。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等现代交通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的五年。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高水平、宽领域、深层次对外经贸合作格局初步形成,是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的五年。江河、大气等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工业生产能耗和污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草原“三化”和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三供两治”、“三棚一草”等民生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改造、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成效卓著,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体制机制性障碍没有根本消除,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对外开放层次不高,对俄经贸合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改善民生任务相当繁重;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强,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等。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有新变化,但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没有改变;国内经济发展方式有新变化,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国内外环境对我省加快发展总体有利。从国际环境看,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发生深度调整,为我省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机遇。经济危机孕育科技革命,催生新兴产业,为我省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受全球资源环境约束,绿色经济呈现强劲发展态势,为我省发挥生态和环境优势,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我省发挥区位和地缘优势,加快对俄及东北亚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国内环境看,内生型发展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发展基点,扩大内需将成为常态化措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及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存在巨大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我省经济增长空间。国家加大力度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着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和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将进一步扩大我省产业拓展空间。从省内环境看,“八大经济区”发展战略,产业定位准确、区域布局合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为我省长远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涵盖三次产业,涉及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为我省协调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面向俄罗斯、融入东北亚,全面发挥口岸优势,整合开放资源,为我省开放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坚持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产业,引领发展新模式,拓展发展新途径,为我省创新发展奠定基础;突出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省绿色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十二五”时期,面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挑战,以及深化改革调整深层次利益关系等重大问题,我省加快发展形势更加严峻,仍然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确定因素增多,我省将面临扩大对外开放的巨大压力。区域经济格局不断调整变化,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各地发展势头迅猛,我省将面临区域竞争的巨大压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不高,县域经济实力不强,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比较突出,我省将面临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我省将面临改善民生的巨大压力。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既面临加快发展新的机遇,也面临各种严峻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三)制定“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推进科教兴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发展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切实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切实把握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充分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好的发展质量、更大的发展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产业带动能力,在调整中加快、在加快中调整,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实现优化结构与加速发展有机统一。
--坚持协调发展。要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各个区域相互融合、重点领域相互促进、关键环节相互衔接。
--坚持创新发展。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
--坚持共享发展。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到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十二五”成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时期。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居民消费率、城镇化率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使“十二五”成为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时期。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国际交流合作大幅度提升,使“十二五”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时期。
--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资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耕地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废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使“十二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时期。
--城乡统筹取得新成效。国民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公共卫生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措施更加配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使“十二五”成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加快推进时期。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与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居民住房、交通、文化和环境等条件有较大改善,使“十二五”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时期。
二、科学谋划战略布局,坚持以“八大经济区”牵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建设“八大经济区”是我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这个鲜明主题。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从省情实际出发,与建设“八大经济区”任务相统一、政策相协调。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充分发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及沿线肇东、安达等区域经济实力强、工业化水平高、经济辐射力大、科技人才资源明显的优势,依托现有工业基础,集约利用土地,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构造全省振兴老工业基地核心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先行区。主要任务:加快核心示范区和重点园区建设,做大做强装备、冶金、建材、化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扶持新型材料、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广阔的疫苗、诊断试剂、新药产业化,积极谋划汽车制造、轨道交通、核电装备、风电装备等新项目,形成装备制造、石化、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和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服务业等特色产业集群。到2015年,建成多种产业相互配套,新体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态化,结构合理、高速增长的经济密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二)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充分发挥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七台河、双鸭山和鹤岗6市煤炭资源丰富、城市相对密集、煤电化产业基础良好优势,以延长煤炭产业链为主攻目标,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科学高效利用煤炭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任务:增加资源储备,稳定煤炭产量,巩固煤电生产,调控焦炭产业,大力发展煤电化产业,加快发展煤化工等接续产业,积极发展新材料、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林木产品加工等非煤替代产业,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到2015年,建成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配套支撑、煤电资源综合利用、非煤产业快速崛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更加改善、生活环境更加良好的重要经济增长板块。
(三)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充分发挥我省地处东北亚腹地的区位优势,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建设全国沿边开放桥头堡和枢纽站为方向,全力打造面向东北亚、辐射亚欧大陆的扇型放射、多点向外的经济贸易开发区。主要任务:完善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加强黑河和绥芬河、东宁等边境口岸建设,大力推进对俄、韩、日等国家经贸科技合作,加快建设口岸、腹地和境外相结合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创新发展边境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境内外加工区等各类特色园区,着力建设以中心城市和边境口岸为节点、连接国内生产基地和国外商品市场的国际经贸大通道和物流网,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内联相邻省区乃至沿海省份、东连日本海地区、西接俄罗斯腹地的国际经贸大通道,建成我国面向东北亚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和进出口贸易加工基地,成为我国开展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示范区。
(四)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充分发挥我省大兴安岭、伊春、黑河及周边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生态主导、科学开发的方针,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接续和替代产业,积极稳妥推进林区改革,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屏障。主要任务:修复和提升生态功能,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水资源保护,科学有序开发林木和矿产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以生态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绿色食品加工、北药开发、清洁能源、林木和矿产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等为主导的生态型经济。到2015年,生态环境有新改善,森林覆盖率有新提高,接续和替代产业有新发展,建立较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五)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充分发挥我省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农垦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农业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任务:在地域广阔、土质肥沃、人口集中、农业资源富集的两大平原,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单位资源产出率,完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构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建成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
(六)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充分发挥我省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突出冰雪、生态、边疆特色,以品牌建设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主要任务:加快建设哈尔滨冰城夏都旅游区、五大连池旅游度假区、镜泊湖渤海国旅游集合区、小兴安岭森林旅游度假集合区、神州北极旅游度假区、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区、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区、大庆温泉旅游度假区、抚远华夏东极旅游区、鹤岗黑龙江界江旅游集合区等十大旅游开发区,重点建设五大连池、镜泊湖、亚布力、汤旺河、神州北极、兴凯湖、黑瞎子岛、名山、海林农场、七星农场、横头山及连环湖等12个旅游名镇,开发建设具有国际化、地域性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精品。到2015年,冰雪、湿地风情、五大连池等北国风光特色旅游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转变。
(七)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充分发挥我省沿边开放优势,以哈尔滨、牡丹江为支撑,以绥芬河、东宁等边境口岸为节点,以内陆市县为依托,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境内境外两个基地一起建,突出外向型特色,走规模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之路,巩固对俄开放桥头堡地位,打造全国沿边开放先导区。主要任务:加快建设对俄经贸合作加工、商贸、旅游、物流、会展五大产业中心,重点建设哈尔滨江北工业新区、牡丹江经济开发区、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东宁经济开发区等18个境内园区,积极建设康吉经济贸易合作区、十月区经济贸易合作区、米哈依洛夫卡工业区等境外园区,形成口岸与腹地、境内与境外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到2015年,建成新型产业基地和内陆走向海洋的开放经济走廊,在全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中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
(八)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人才、产业和区位优势,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形成相对集中的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用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要任务: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科技资源、管理手段和资金,重点发展服务外包、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绿色食品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牡丹江和佳木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煤化工、硅基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保护与开发高新科技特色产业基地,促进优势产业集聚,扶植特色产业壮大,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到2015年,哈尔滨、大庆两大高新区进入全国一流行列,其他各类科技园区跨越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领先发展,全省产业结构实现战略升级。
三、统筹部署战略任务,坚持用“十大工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实施“十大工程”是建设“八大经济区”的推进措施、重要抓手,充分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清晰主线。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要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与实施“十大工程”项目相承接、措施相一致。
(一)以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以巩固提高千亿斤粮食产能、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继续抓好两大平原水资源调配重点工程,建成一批主要流域控制性大型枢纽工程,加强江河湖泊综合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先进农业机械引进和现代农机新技术应用,组建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集成配套运用先进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大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治理草原沙化、碱化和退化,发展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型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废水等污染,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粮食、畜牧等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跨区域、行业经营,形成优势产业集群。立足资源和市场优势,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资产联结、契约联结、服务联结等多种形式,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壮大农牧产品基地。以农牧产品加工大企业集团为依托,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绿色食品资源优势,加强品牌整合和宣传推介,集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知名品牌。四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良种选育、引进和推广,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成果转化率、良种使用率和标准化率,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建立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农民生活消费、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监测和农业气象服务及灾害防御信息化,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建设以商业性、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为主体,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建立农业担保公司和贷款抵押、质押方式,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实际需求的信贷产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建立大型现代化综合粮食市场,发展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扶持粮食生产、加工、贸易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强化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五是发挥垦区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垦区装备、科技、人才等优势,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和信息化水平,把垦区建成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确保垦区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建成全国最重要商品粮基地。深化农垦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依托知名品牌,加快农垦企业集团化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建成全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选择集中连片、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心垦区设立市镇,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深入推进场县共建,打破行政壁垒,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层次,把农垦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推广到周边农村,增强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二)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为重点,统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抓好镇村规划和建设,加快农村泥草房改造,引导乡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加大村屯绿化、垃圾处理、公共卫生等建设力度,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二是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服务网络。扎实推进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医疗保险标准,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实施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土地流转和管理制度,支持种植大户、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国有农场等进行土地规模经营,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大幅度提高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和效益。创新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增加对产粮大县和粮食产业项目财政奖励补贴,加大水利、农机、生态、科技等工程补贴力度,不断提高支农资金比重。创新经营组织形式,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重点鼓励农民兴办农机、水利、农产品营销合作社,健全合作组织制度,推进示范社建设,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各种专业服务。
(三)以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为重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立国家级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优势和骨干产品升级换代,建设国内最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电设备、数控机床制造、现代农机制造和焊接基地,国内重要的交通运输设备、军事装备制造基地,做强装备制造业。加快优势资源整合,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培育壮大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和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做强绿色食品工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做大煤化工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化工产业,适度发展有机硅产业,促进化学工业跨越式发展,做强化学工业。科学有序开发矿产资源,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采收率,开发煤层气,发展煤转电及热电联产项目,优化能源结构,建设国家特大型能源产业基地,做强能源工业。实施品牌战略,巩固强化抗生素、化学药品优势地位,建设世界级抗感染药物、国家级生物技术药品和现代中药三大生产基地,做强医药工业。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发展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合理开发利用地热,有计划发展核电,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推动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建设高水平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配套性强、附加值高、拉动力大的优势特色产业群,推动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推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品等技术产业化,推动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建设数字集群通信、汽车电子产品、敏感器件和LED等生产基地,推动信息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飞机和新型农机装备产业,建设高档重型数控机床、高端工量具及轴承、冶金石化装备和大型铸锻造件基地,实现本地化、成套化、批量化制造,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三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加快企业重组,积极推进企业跨国界、地区、行业、所有制战略整合,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央企发展壮大,提高地方企业吃配能力,带动地方经济特色发展。推进省属重点企业资本运营,延伸产业链条,密切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联系,促进产业协调,降低配套成本,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整体实力。扶持引导拥有自主专利技术、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和为大企业配套服务发展,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化,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构建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着眼于为建设“八大经济区”提供有力支撑,按照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我省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进一步加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着力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切实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以工业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逆变器等配套产品和太阳薄膜电池为重点的光伏新材料产业;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白光LED、LED用衬底晶圆、改性工程塑料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为重点的生物产业;核电、风电、燃气轮机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矿产钢铁产业;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林纸产业等“十大产业”。经过五年努力,初步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以推进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为重点,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一是加快公路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三年公路决战建设任务,继续推进高等级公路、干线公路、通村公路建设,形成覆盖全省、衔接顺畅的公路网络。实现高速公路省会与市地及相邻市地连通,高等级公路覆盖全省市县、边境口岸、旅游景区、资源和粮食产区等重要经济区域,基本实现农村“村村通”和公路网络化。加强出省通道干线建设,促进我省国际运输通道向建立陆海联运大通道及经俄罗斯领土过境运输方向发展。二是加快铁路设施建设。推进省部共建确定的新建、提速和扩能改造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客运专线、煤粮运专线、工业园区专线、开发性专线以及枢纽站场、口岸桥梁建设,大幅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形成干支互通、点线匹配、装备适宜的全省铁路网。三是加快民航设施建设。做好机场改扩建、新建迁建工作,在中心城市、节点城市、林区和垦区等经济区域新建一批支线机场,形成以哈尔滨机场为中心,支线机场为支撑,通勤机场为补充,覆盖全省主要城市、边境口岸和旅游景区的现代机场格局,打造现代化东北亚区域枢纽机场。努力改善提升航空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实现运输管理现代化,提高机场安全运输水平。四是加快水运设施建设。推进重要控制性、流域性航电枢纽建设,开展主要河流水道航道整治,改善航运条件。加强干流航道、开放港口、货运码头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水运交通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江海联运。经过五年努力,全省基本形成公路、铁路、空运、水运“四位一体”、相互匹配、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
(五)以推进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突出发展旅游业。加快十大旅游开发区和12个旅游名镇建设,积极发展观光游、风情游、休闲游、养生游等特色旅游,形成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的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国际滑雪旅游胜地和中国避暑休闲度假胜地。积极开发旅游市场,加强与东北地区、东南沿海、东北亚市场合作,建立精品线路互送客源机制,共建旅游营销网络。强化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和建设多层次旅游宾馆、酒店等服务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二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建立金融聚集区,吸引境外、域外金融机构入驻,支持地方银行发展壮大,扩大直接融资,积极发展保险业,规范发展产权、风险投资等资本市场,探索发展粮食和石油等期货交易市场。拓展规范法律中介服务业和广告业,发展投资与资产管理、经济鉴证等咨询服务业,推动商务服务业健康发展。完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大中型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重点建设哈尔滨、大庆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积极支持绥芬河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建设国家重要服务外包基地。三是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创办社区服务业,推动社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产业化、网络化和连锁化。支持商贸服务方式创新,加快连锁经营和代理经营及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发展,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建设各类专业市场,形成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络。四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网络传媒等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形成以区域文化资源为依托、以重点园区和企业为主导、以文化创意和文化科技为支撑的文化发展格局,打造具有龙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六)以推进城镇化建设工程为重点,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规划,打造“一圈、一带、一群”城市发展新格局。以哈尔滨市区为中心,双城、肇东等6个卫星城为支撑,哈绥、哈大等6条交通干线为发展轴,构建1小时哈尔滨大都市圈,成为带动全省区域整体发展的核心区。以哈尔滨为龙头,齐齐哈尔、大庆和牡丹江为两翼,以绥满高速公路、铁路为中心轴,以产业发展提升整体实力,建成我国重要的制造加工、特色旅游、物流会展中心,形成带中隆起、侧翼联动、功能完善、国际知名的哈大齐牡城市带。以牡丹江和佳木斯为两极,鸡西、双鸭山、七台河、鹤岗为支撑,构建功能明晰、组合有序、产业互补,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在东北具有标志性的东部城市群。二是做强县域经济。坚持强县扩权、合作共建,推进县域经济走产业立县、工业强县、招商兴县、民营活县多样化发展路子,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实力,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园区为载体,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县域经济优势主导产业。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结构、转化增值,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和畜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优化政策环境,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城乡社会制度改革,促进各类要素向城镇聚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打造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内外交通顺畅、环境整洁优美、地域特色突出的小城镇集群。明确城镇定位,围绕产业、资源、区位、交通、市场等比较优势,建设一批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商贸大镇、边贸强镇等特色小城镇。用好政府资金,用活金融资金,用足社会资金,建立政府为主导的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条件成熟的实行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暂不具备条件的放宽落户准入条件,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镇转移。消除城镇之间、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七)以推进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为重点,努力建设创新型龙江。一是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围绕重点领域、产业和环节,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在应用技术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重点跨越。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交易市场体系,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坚持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努力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深入实施高教强省战略,大力发展各种形式教育,建立覆盖全社会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改善办学条件,健全和完善贫困学生助学资助政策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三是促进人才资源开发。按照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要求,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应用性、实效性。坚持以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着眼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需要,大力引进能够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坚持把完成重大任务、应对突发事件作为锻炼和考验人才的重要战场,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深入基层,勇于承担改革发展重任,在实践中提高能力、施展才干、建功立业。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长效激励机制,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八)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为重点,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一是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倡导低碳环保生产消费方式,加快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降低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全面推进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培育和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带动全省低碳经济发展。加快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构建碳排放认证评估体系,培育建立全省碳交易市场,打造低碳大省和碳汇大省。二是全面推进节能减排。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循环型农业为基础、循环型工业为主体、循环型社会为补充的循环经济体系。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松花江流域污染综合防治,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治理力度,加快大中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是切实加强生态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善森林防护体系,扩大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实施范围,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快草原生态功能恢复。推进生态功能区划调整和建设,探索不同发展模式,实现全省生态化转型。深入实施绿化龙江工程,加快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步伐,加强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形成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开展黑土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沙化土地治理、重点江河源头和流域防控。
(九)以推进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为重点,创造人民满意城市环境。一是创建优美环境。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重点抓好城市的硬化、绿化、净化、美化,营造碧水蓝天、青山绿地的宜居城市环境。彰显滨水、临山的龙江城市特质,建设绿色廊道,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打造园林绿化精品,完善城市绿化功能。东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山水园林城市,西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园林城市,北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森林城市,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生态景观。加强污水、垃圾日常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清理建筑垃圾及其他废弃物,抓好裸露地面硬化绿化,搞好城市保洁管理,创造干净整洁城市环境。加快城市旧楼整理,街路升级改造,建筑景观亮化,提升城市品位形象。二是创建优良秩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整治违法违章建筑、户外广告、临街管线,规范建筑秩序。合理布局市场网点,清理非法违规临街占道经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加强机动车辆运营管理,倡导文明交通行为,规范交通秩序。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智能管理系统,打造城市管理网络平台,推行数字化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三是创建优质服务。转变政府职能,抓好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建设服务政府。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窗口建设,引导窗口服务部门健全服务规章,改进服务方式,建立社会监督和考评体系,全面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努力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树立诚信龙江、文明龙江、礼仪龙江、时尚龙江新形象。
(十)以推进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为重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促进充分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拓展就业领域,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容量,鼓励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保持城乡就业稳定增长。建立政府培训为主体,专项培训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为依托,多层次、立体化就业培训体系,提高就业能力。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政策,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建设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有效扩大就业提供优良政策环境。二是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劳动报酬,完善有利提高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制度,健全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制度,逐步提高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和最低工资标准,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建立农村住房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多种途径实现资产升值、财产增值。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落实税收调节政策,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缩小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和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三是健全保障体系。积极推行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社会保障办法,逐步实现跨区域、跨城乡、跨隶属关系的全省统筹,建立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做好农民工、城镇居民、灵活就业人员、低收入者和学生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努力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群体保障标准,实行老年人养老补贴制度,提高参保居民住院和门诊大病报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全面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四是提高健康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食品卫生安全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支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专科医院建设,建立城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和双向转诊制度,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国家公立医院和省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整顿规范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五是改善住房条件。做好基本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合理确定土地供应结构,增加保障性住房用地比例和建设资金投入,整顿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优化住房供给结构,扩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供给,重点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积极发展公共租赁房,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加快城市、煤矿、林区棚户区和垦区危旧房、农村泥草房改造步伐,推广节能、节地等环保型住房,完善住宅配套设施,扩大人均居住面积,逐步提高居民住房质量。
四、着力强化战略保障,坚持靠聚力凝心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实施“十二五”规划,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广泛地凝聚各方智慧力量,最积极地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顺利实现规划目标提供有力有效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政治保障。
(一)着力加快改革攻坚,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兼并重组、资本运营、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联合体,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增强国有经济实力。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间投资,完善担保体系和信用体系,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制、政策和市场环境,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三是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收入与划分相统一、运行与监管相制衡的原则,健全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完善财政转移制度,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和审计监督,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健全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实现基本财政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创新金融业务产品,强化金融市场监管,建立种类齐全、合理竞争、诚实守信的现代金融体系。四是加快行政管理改革。创新行政审批运行方式,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加大行政审批监督力度。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促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有序推进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和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推进省管县改革步伐,扩权强县强镇。积极推进价格、房地产、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二)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构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一是密切省内合作。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构建产业协调发展、要素合理流动、招商引资同步的发展机制,搭建资源融合、项目整合、产业吻合的发展平台,健全统计口径、税收分成、隶属关系相统一的发展政策,构建行政首长协商机制和多层次协调机制,完善经济区之间及内部合作机制,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结算经济、总部经济,建立行政协调、产业互动、利益同享、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二是加强国内合作。广泛开展与东部沿海省市、东北地区其他省份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交流,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完善东北和内蒙古四省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布局、区域协调发展等交流合作,吸引省外资本参与我省“八大经济区”建设,形成“南联北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三是拓展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地处东北亚腹地中心区位优势,巩固提升对俄合作,积极推进对韩日合作,寻求开展对欧美、中东、非洲、东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致力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贸易结构,提高贸易层次,扩大地产品贸易规模,鼓励支持企业建设优势产业进出口加工基地,推进口岸贸易和内陆城市主导产业有效对接,做大做强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加工贸易产业。
(三)着力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保障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和政策,指导支持社会组织拓宽活动内容、改进活动方式、提高活动成效,充分发挥其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维护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二是建立危机化解机制。畅通领导接访、干部下访等信访渠道,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应急机制,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和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防御和救助体系,建设应急联动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增强应急指挥、协调联动和快速救援能力。三是提高社会服务水平。逐步完善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公共服务范围,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新格局。四是推进“平安龙江”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和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依法坚决打击各种严重经济犯罪、刑事犯罪和非法宗教、邪教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煤矿、道路交通、森林和城乡防火安全,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着力推进文化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精神支撑。一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抢救和保护,努力打造一批体现优秀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一流水准的文化精品力作,建设一批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文化场所,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积极推进文化创新。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国有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度或股份制改造,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三是传承弘扬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广泛弘扬“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成为全省又好又快发展最为生动、最有活力的动力源泉。
(五)着力加强党的建设,汇聚团结奋斗的政治优势。一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着力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改革创新的能力、选人用人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拒腐防变的能力、干事创业的能力,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勤政廉政、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切实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充分发挥民主法制保障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代表人士建言献策,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畅通公民参政议政渠道,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把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发展上来。坚持依法治省,完善法律法规,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维护法律权威,创造公平正义法制环境。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牢记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把握正确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树立务实、高效、勤政、廉洁形象,激发创业活力,鼓足创业干劲,为龙江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为胜利实现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评论
相关法律条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