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16]1号文件精神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意见
询律网小编整理
2024-11-21 17:17
105人看过
农村
农业
推进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16]1号文件精神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意见(2016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16]1号文件精神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意见
(2016年1月2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聚焦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十二五”时期,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村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赢得全局工作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任务十分艰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农村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十分繁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任务十分重大。必须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牢固树立强烈的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在破解发展难题上取得新突破,推动“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做好“十三五”时期我省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山东“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加快农业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厚植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民奔小康,大力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到2020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提前完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建立起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坚持创新发展,厚植农业发展优势
1.加快转变发展理念。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主要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2.大力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搞好雨洪资源利用,加快黄河和主要河道治理,推进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增加水环境容量。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机制。完善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扩大开发性金融支持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范围,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加快发展高端农机装备,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大宗经济作物主要环节机械化,到2020年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以上。
3.创新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统筹协调各类科技资源,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标准创新工程,突破一批重大自主创新和精准农业关键技术。深入实施农业种业提升工程,建设4个省级种质资源中心、10个以上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培育10家以上大型现代科技型种业集团,建设50个以上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万名科技人员下乡”行动,建立1万个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对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深入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搞好第三次农业普查。
4.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有序发展土地集中型、专业合作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绿色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引领功能,到2020年全省50%以上耕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等政策,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支持发展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
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建立利益共同体,到2020年农民组织化程度达到80%以上。大力发展各类经营性服务主体,推进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推进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改革试点。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扎实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5.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全省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行动,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以上。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开展职业院校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扶持制度,相关政策向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倾斜。
二、坚持协调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6.实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制定出台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规划,推进农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提高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推动高效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到2020年高效设施蔬菜面积占比达到50%。
7.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集成推广绿色、可持续技术模式,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完善建设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督考核、统一上图入库。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5982万亩。将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纳入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8.加快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树立大食物观,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建立粮食生产核心区,稳定小麦生产,适当调减玉米种植,扩大粮改饲试点,建立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到2020年饲用玉米、苜蓿、小黑麦等种植面积达1000万亩。积极发展马铃薯主食产业,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大力发展果蔬茶、肉蛋奶等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名优特新产品区域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9.着力提高畜牧业比重。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培育优异畜禽新品种。优化畜牧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牛羊等食草性畜牧业,结合饲草业发展布局配套建设食草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搞好畜产品加工、冷藏、运销体系建设,形成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十三五”期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肉牛、肉羊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50%和40%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85%。
10.加快“海上粮仓”建设。编制实施全省“海上粮仓”建设规划。实施现代渔业园区、海洋牧场、远洋渔业、水产品冷链物流、休闲垂钓基地、渔港经济区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开展涉渔“三无”船舶和“绝户网”整治,加强涉外渔业管理,保护渔业资源和渔民利益。
1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和产业园区,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完善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与国家扶持政策挂钩的激励机制,支持农户、农民合作社以土地经营权、资本、产品等入股龙头企业,建立以产权或资本为纽带、合作制为主导的经营体制,形成“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分配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到2020年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比重达到80%以上。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搞好“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程,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加销紧密衔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版。
1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计划,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文化创意、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农村新产业,打造一批风情小镇、魅力村庄和森林风景区,建设一批农业公园、养生养老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和乡村生态文化博物馆,开发一批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支持农村盘活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林场、水面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到2020年全省乡村休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200亿元。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农民合作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开发休闲旅游项目。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财政资金入股等方式扶持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进村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
13.推进农业园区化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和示范基地,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销售收入过200亿元的县(市)。发挥园区载体优势,集聚资源要素,采取市场化运作,吸引各类经营主体入驻,构建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打造公司制、混合所有制的现代农业园区。
三、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14.保护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立全海域的生态红线制度,严格实施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制度,确保到2020年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70%。开展近海捕捞限额管理试点,按规划实行退养还滩。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实施农业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示范工程。
15.加大农业环境治理力度。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积极推进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开展轮作休耕试点,积极发展粮豆、粮油(花生)、粮菜、粮薯(马铃薯)轮作或套种,实行蔬菜大棚季节性休耕和换季轮作,在严重缺水地区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通过轮作、休耕、退耕、替代种植等多种方式,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加强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利用,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加大“白色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到2020年现状浅层地下水超采量全部压减,深层承压水超采量压减50%。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到2020年全省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16.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深入开展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一批节水节肥节药节地一体化高效农业示范区。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建立以节本增效为中心的节水灌溉体系,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646。引黄引河灌区大力推行渠道衬砌防渗,井灌区和有条件的水库灌区加快发展管道灌溉。到2020年全省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万亩。
17.搞好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美丽山东大造林行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对丘陵山区陡坡地实行退耕还林还果,将25度以上坡耕地调整为非基本农田并实施退耕还林还果。实行最严格的林地湿地资源管理制度,围绕重点流域、大中型水库、湿地等重点水源地,建设一批生态保护带(区)和湿地公园,到2020年全省林木绿化率达到27%,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0%以上。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00平方公里。搞好南水北调水质保障和安全防控,加强重要水源地保护,推进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南四湖、马踏湖国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快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科学划定森林、林地、湿地和物种生态红线,健全林地和湿地生态修复、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生态资源赎买等制度。实施“放鱼养水”工程,维护水系生态平衡。加大海洋生态修复整治力度,促进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再生。
18.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深入开展“食安山东”行动,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市、区)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食品安全省。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和检验检测体系,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大宗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全覆盖,到2020年省级农产品标准化基地达到1000个。深入实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提升工程。实施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开展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到2020年“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量达10000个,知名区域公用品牌达50个以上。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
19.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鼓励涉农企业到境外建立棉花、玉米、大豆等原料基地,在境外建立研发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发展农业跨国公司,推动农业装备、技术、标准、品牌、服务走出去,以参股、并购等形式加入农业全球供应链,打造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高端农产品营销和服务网络体系。创新涉农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财政支持方式,提高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积极参与中韩、中澳自贸区建设,加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加快创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扩大特色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深化国际标准合作,推动农业标准、合格评定国际互认,鼓励在国外进行商标注册。根据需要适度进口饲料和工业用粮,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20.加快建立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加强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培育价格形成中心和交易中心。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建设一批商贸流通项目和物流园区。建立网上对接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推动农产品公益性市场建设。加强商贸、供销、邮政、交通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建设与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到2020年农村物流配送乡镇节点覆盖率达到100%。
21.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区)创建,建设一批电子商务县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站,构建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大力实施“电商进村”工程,鼓励发展农村淘宝项目,培育一批特色电商镇、电商村。支持潍坊、临沂、菏泽打造“中国农产品电商之都”。引进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龙头企业,培植本土电商企业。推广农产品拍卖交易模式和网上直销,发展农产品网上批发、大宗交易和产销对接等电子商务业务。
22.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加快海洋装备、捕捞技术现代化,研发制造先进大型远洋渔船,加快发展冷藏、加工运输、补给等渔业辅助船舶,提高远洋捕捞能力。加快推进海外精深加工、流通贸易、后勤补给、渔船维修、渔工培训一体化的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增强远洋渔业综合开发能力。搞好“中国水产商务网”等水产网络建设,做大烟台金枪鱼交易中心、威海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搭建远洋渔业流通交易平台。
23.深入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加快渤海湾沿岸盐碱地绿化开发,推进粮食、饲草料、林果等作物种植技术集成和示范,到2020年示范面积超过10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500万亩。实行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五、坚持共享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24.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和村庄建设规划,发布实施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地方标准,到2020年形成6000个聚集型社区、6000个中心村,其中2000个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启动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优化整合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到2018年1.2万个农村社区全部建成面积达标、功能完善、运转正常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县级党政机关公共服务职能全部延伸到农村社区,到2020年实现社区化服务与管理全覆盖。开展农村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建成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特色鲜明的农村示范社区。
25.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行整乡整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公司一体化建设运营机制,巩固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开展农村宜居水环境建设,实施农村清洁河道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每年改厕200万户,到2018年完成农村647万户的改厕任务;同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0年村庄污水处理率达35%。开展宜居宜业宜游小镇(村庄)创建活动和省级传统村落评选,到2020年命名500个传统村落。把农村环境整治支出纳入财政预算,给予差异化奖补,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息贷款。
26.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任务,推进村庄道路硬化逐步由“村村通”实现“户户通”,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农村改暖工程,促进城镇集中供热系统向农村延伸,加快建设农村供热设施。发展农村规模化沼气。加快农村公路改造升级,到2020年农村公路通达所有行政村和农村新型社区。全面启动村庄绿化工程,推广绿色建材,建设节能、抗震农房,到2017年完成存量危房改造任务。搞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安置。
27.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坚持公办民办并举扩大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市级统筹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实施基层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提升农村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镇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个人缴费和受益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参保人员选择较高档次缴费。建立健全农村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残疾人康复和供养托养设施建设,到2020年农村幸福院或日间照料设施服务功能覆盖所有农村。
28.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和农村服务业,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推广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模式,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推进农业转移就业人口举家到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落户,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成建制推动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2016年完成2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140万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任务。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实施新生代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鼓励各地设立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基金,支持农村妇女发展家庭手工业。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29.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深度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多种措施,扩大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抓住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与建立农民分享产业链利益的机制联系起来,带动农民分享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
30.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对建档立卡的3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开展扶贫工作,通过发展生产实现150万人左右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实现60万人左右脱贫,通过异地搬迁实现6万人左右脱贫,通过生态补偿实现4万人左右脱贫,其他农村贫困人口通过社会保障兜底实现脱贫。2016-2017年两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第三年全部兜底完成,后两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六、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31.加快建立现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各类产权确权颁证,认真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农村所有耕地确权颁证全覆盖;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快农田小型水利工程、村集体公益性设施等确权颁证,2018年年底前实现对农村集体各类产权应确尽确、全部颁证。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务。明晰农村公益性设施产权关系,加快建立完善的非经营性资产统一运营管理机制。制定推进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促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税收优惠政策。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股权量化到户,让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健全县域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落实农村各类产权权能。搞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支持条件具备的地方稳妥开展农户承包地、宅基地自愿有偿出让试点,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将指标交易收益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将通过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指标,按照“谁投入、谁受益”原则返还指标交易收益。加快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
32.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进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农村信贷投入。争取开展农产品期权试点。扩大在农民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范围,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发展农村金融租赁业务。支持涉农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债券市场服务“三农”力度。加快建立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体系,做大做强省级担保机构,在县级设立分支机构。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33.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渔业保险、林业保险、设施农业保险。探索设立涉农互助型保险组织。开展粮食品种、生猪、蔬菜、奶业等目标价格保险试点,以及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试点,推广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农房保险、农村基础设施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准备金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补贴、涉农贷款、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的联动机制。积极探索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和农户信用保证保险,争取开展“保险+期货”试点。
34.完善农业农村支持保护体系。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总量不降低、力度不减弱。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途径,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扶贫、水利、农村产业融合、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三农”领域重点项目和工程支持力度。多层级整合涉农资金,实施涉农资金管理改革试点,逐步将省级涉农资金整合为农业综合发展、农业生产发展、水利发展、林业改革发展、农村社会发展、扶贫开发六类。推进农业“三项补贴”改革,优化完善畜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产粮(油)大县、生猪调出大县财政奖励补助等政策。
35.创新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依法有序撤销合并社区内原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建立现代社区治理体制。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在有实际需要的地方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管理,健全公共服务、经营性服务、互助性服务“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发挥好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
七、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36.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农村工作水平。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干部配备上向“三农”倾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市县党政领导更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三农”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确保抓“三农”的精力不转移、劲头不减弱、工作不松懈。注重选派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进市、县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改进领导方式方法,加强调查研究,推进农村改革,破解“三农”发展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瓶颈制约。
37.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落实市县乡党委抓农村基层党建责任制,建立党委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发挥县级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加大抓乡促村工作力度,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实现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做好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龙头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推进村级工作制度化建设。强化村级工作督查,促进村干部履职尽责。实施“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坚持每两年选派一轮“第一书记”,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性安排,实现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和贫困村的全覆盖,持续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工作。进一步完善选调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加大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力度,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各级党委、纪委要切实履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
38.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农民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加强诚信教育,倡导契约精神、科学精神,深入开展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快推进乡村儒学建设,实施群众文艺创作工程,加强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深入实施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稳步推进镇村级历史文化展示。深入开展善行义举四德榜深化提升行动,到2017年年底实现城乡基层善行义举四德榜全覆盖。
39.切实转变领导作风。进一步巩固提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增强创新精神,大兴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狠抓落实之风,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善于做好中央指示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文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善于从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寻求加快发展的门道新路,善于从基层的生动实践中找到破解难题的真经实招,善于把点上的成功做法变成推动面上工作的政策措施。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新,放手让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去实践、去探索,营造有利于基层探索创新的宽松环境。
40.加强督促检查和责任落实。健全“三农”工作责任分工,细化实化政策举措,把各项任务体现到具体政策措施上,落实到具体工作安排上。建立健全督查机制,强化督查职能,发挥督查在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推动落实、提高成效中的作用。把“三农”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某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务求实效,努力开创山东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评论
相关法律条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