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询律网小编整理
2024-11-21 18:30
134人看过
农村
农业
农民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宁党发[2009]2号2009年1月22日)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宁党发[2009]2号 2009年1月22日)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2008]16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加快推进我区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09年中央1号文件,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全面部署了“三农”工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我区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也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中央积极采取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大政策措施,又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各级党政组织要充分认识到,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保持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惠农措施,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保持农村和谐稳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之路。
目标任务:2009年,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65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10万吨,农业总产值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到2012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50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到2020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明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大力提升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运用市场机制提高统一经营水平,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联合与合作,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2.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以产权明晰为前提、用途管制为核心、节约集约为手段、严格管理为保障,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的农村土地管理新机制,形成耕地得到切实保护、各类用地得到基本保障、土地资产效益得到充分体现、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土地管理新格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推进保护示范区建设。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切实做到“先补后占”。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规模。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护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认真开展宅基地整理,探索建立离农人口的宅基地退出机制和补偿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宅基地换住房和换养老保险试点。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实施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片区综合地价,实现同地同价。搞好国土资源部在吴忠市开展的建立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土地管理新机制试点工作。
3.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认真总结平罗、惠农等地经验,抓紧制定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办法,加快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行为,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体系。土地使用权流转必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4.加快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强化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服务“三农”的责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扩大支农再贷款和小额贷款规模,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增加农村资金供给量。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发展。对在乡镇新设立具有信贷功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财政给予一定奖励。对金融机构及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农服务业务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和营业税,给予一定比例奖励。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积极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探索用农民的动产、不动产以及地上附着物进行抵押贷款,建立完善政府支持、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整合中央和地方涉农资金,探索组建宁夏农业综合投资公司,建立融资平台。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到2012年小额贷款公司达到30家,村镇银行达到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达到30家。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事业,逐步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方案,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扶持力度,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和品类。
5.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垦改革发展步伐,坚持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壮大实力,增强活力,发挥农垦在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完善储备体系,放活购销企业经营机制,整合资源提升粮食集团实力。从宁夏实际出发。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水管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节水奖补和农水价格形成机制。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6.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以城带乡战略,推进城乡规划衔接,加快沿黄城市带建设,着力打造“黄河金岸”城镇体系。实施产业互动战略,推进城乡产业对接,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实施农村公共产品提升战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施城乡一体化财政战略,提高农村财政投入水平,统筹城乡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均衡发展。实施城乡就业一体化战略,推进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实施城乡规范管理战略,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抓好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合不同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经验,带动全区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发展实力
1.稳定粮食生产。以良种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沃土工程、科技入户工程为依托,大力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着力实施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计划,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10万吨以上。
2.加快“三大示范区”建设。引黄灌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节水型灌区建设。重点建设6个1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产业大县,420万亩优质粮食产业带,52万亩枸杞产业带,80万头奶牛产业带,73万头肉牛产业带,722万只肉羊产业带,60万亩葡萄产业带,85万亩苹果产业带,60万亩红枣产业带,25万亩温棚花卉及水果产业带,65万亩生态渔业产业带,40万亩农作物制种产业带,加快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构建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中部干旱带围绕“水源、特色、生态、开发、转移”,大力发展以集雨补灌、覆膜保墒为重点的旱作节水农业,构建中部干旱带节水农业示范区。重点建设23万亩设施农业园区,15万亩枸杞产业带,20万亩葡萄产业带,80万亩红枣产业带,15万亩苹果产业带,100万亩压砂瓜产业带,180万亩马铃薯产业带,600万只滩羊产业带,60万头肉牛产业带,120万亩优质牧草产业带,南部山区坚持“生态优先、草畜为主、特色种养、产业开发”,实施南繁北育肉牛工程,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南部山区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重点发展27万亩设施农业园区,400万亩人工牧草、90万头肉牛、200万只肉羊草畜产业带,220万亩马铃薯产业带,250万亩“油料一小杂粮”产业带,35万亩人工中药材种植产业带。
3.实施龙头企业升级工程。按照“一个特色优势产业、至少1至2个支柱型龙头企业”的要求,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在资金、土地、借贷、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其快速发展。围绕骨干龙头企业推进同类同产品企业的联合与合作,创品牌、争效益。鼓励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培育和发展“企业+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等生产经营方式。用2― 3年时间,在全区重点支持培育10― 15家规模大、技术先进、带动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区域性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通过资产重组、联营、合作、改造、嫁接等方式,参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和产品流通。大力实施村企合作、山川互动,引导房地产业、城市五小企业投资开发农产品。
4.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加快产业区域化布局和建设,围绕现有的产业带和产业大县,集中建设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强的农业产业园区。重点搞好德胜、金积、明珠园、灵武羊绒、红梧山、同原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中区建设,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发展、城乡互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5.大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重点加强示范基地、机耕道建设,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和安全监理能力。普及主要农作物播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加快研发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轻便农用机械。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服务公司。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公司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信贷支持。逐步形成配套较齐全、服务有保障、运行成本低的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2009年主要粮食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
五、不断拓宽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按照中央“三个大幅度”的要求,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加大对优质粮食、设施农业、奶牛、肉牛、枸杞、马铃薯、葡萄、苹果、压砂瓜、红枣、生态水产业、油料等种养业的补贴,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大县以奖代补和转移支付力度。整合现有涉农资金,优化支农资金投资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切实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收益。
2.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利用农村学校、农广校、农村远程教育网等,加强对外出农民工的指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继续实施“新型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农业技术、农民的学历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技能和就业技能。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对接,加大输出力度,提升输出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稳定在70万人以上,让劳务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全面落实自治区全民创业《意见》,内外联动,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最大限度地拓展增收空间。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整治土地、植树造林、修桥筑路、治理人居环境,拓展就业空间。积极发展家庭工业等多种形式的乡村工业,加快发展类型多样的农村服务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4.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工业带动战略,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重点支持成长性强、就业容量大的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县域经济对就业增收的带动能力。引导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实力雄厚、对行业或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大的企业与县域工业联合,发展集团企业,提高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全面提升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到2012年力争有5个县市进入西部百强县行列。
5.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资源整合力度,启动实施第三批298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扎实做好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扩面推广工作,做好社会帮扶、对口支援工作,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生态移民建设步伐,坚持整村搬迁,集中安置,把搬迁与新农村建设、产业开发有机结合,2009年开工建设12个移民定居项目区,搬迁移民4.9万人,到2012年建设42个移民点,搬迁移民20万人。
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和南部开源并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及灌区节水型示范区建设,建成黄河银川和平罗段标准化堤防、西夏渠及调蓄水库,完成银川市东南水系工程。大力实施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完成开发灌溉面积1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加快实施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开工建设盐环定扬黄续建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下马关、兴仁等生态移民区节水高效补灌项目,开工建设兴仁、同心东部扩建供水工程,解决38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抓好中南部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建设,启动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全面完成5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成东山坡引水二期、固原东部、海原南部和八斗人饮安全重点供水工程。稳步推进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加大旱地“三田”建设力度。到2012年稳定实现山区人均3亩基本农田目标。继续开展“黄河杯”竞赛活动,加大以奖代补力度。
2.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实施贺兰山东麓现代林业经济试验区等“六个百万亩”生态林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巩固封山禁牧、草原围栏等生态建设成果,着力培育后续产业,提升生态林业经济发展水平。利用森林、沙漠、湿地、果园、花卉等资源,建设生态文化旅游景观带。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确保生态安全。完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不断扩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规模。2009年完成营造林160万亩。新增枸杞8万亩,葡萄15万亩,红枣13万亩,苹果15万亩。
3.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2009年新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实现75%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2012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扩大农村通公交车的覆盖面,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加快危房危窑改造、塞上农民新居和旧村整治改造建设,2009年新建示范村20个,改造整治旧村200个,完成危房危窑改造5万户。加快沿黄城市群建设,建设一批特色中心镇,增强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完善村庄建设规划。
4.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农村环保工作,扩大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试点。大力实施“清洁家园”行动,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绿色家园”创建活动。全面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加快“一池三改”,加快建立农村垃圾处理体制,依法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工作。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支持发展太阳能等新型能源。2009年村庄环境综合整治50个,建设农村户用沼气6万口。到2010年初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面源污染得到控制,一批村庄达到自治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标准。到2012年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适宜发展沼气的农户普及率达到45%。
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1.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按照“一个特色优势产业、一套研发推广服务团队”的思路,到2012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体系。培育建立一批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组建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兴建一批有规模、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创建一批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一批高标准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加大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重点实施“5183”科技工程。深入实施科特派创业行动,推广企业+科技人员+农户的科技服务模式。完善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及科技特派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等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培育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到2012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2.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强化市场体系、冷链体系和产销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双百市场工程”和“三新工程”建设。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和高标准的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建设农产品信息服务网络,定期公布农产品信息。加快标准化农家店和农村连锁经营店建设,构建农村市场流通服务网络。全面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尽快形成集农产品销售、冷藏、运输、配送、保鲜和超市供应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2009年建设6个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20个配套冷链体系,在全国重点城市设立50个农产品外销窗口。到2012年在全区建设和改造农家店3600个,物流配送中心80个,标准化农产品市场15个,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15个。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大力实施“家电下乡”。
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规程,引导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实行标准化生产,2012年80%以上的农产品达到标准化生产要求。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和认证监管工作,2009年建设完善4个省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4个县级检测站,30个基地和批发市场农(兽)药残留监控点,2010年基本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
4.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惠农工程建设,到2012年每个行政村建设1个多功能信息服务站。发挥“三农”呼叫中心和农业科技110等信息平台的作用,推进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进村入园到户。大力推广“三电合一”,完善移动农信通、联通、农业新时空和“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等信息服务模式,构筑现代化信息平台。开展面向“三农”的综合性、专业性信息服务。以宁夏农业信息网为核心平台,完善区、市、县三级网站,建成服务便捷、功能完善的农业网站体系。
5.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支持供销社、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龙头企业与科技人员同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依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我服务,创新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到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农户达到70%以上。
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积极调整学校布局,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实施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教师津贴。加强农村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和队伍建设,选派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完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实施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消除农村学校危房,提高抗震标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5市综合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大东西部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力度,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构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重视农村学前幼儿教育。
2.积极发展农村卫生。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构建惠及全区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村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基层卫生经费保障和药招“三统一”工作在农村全覆盖。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改进大病救助程序,提高医疗救助时效。加快农村医疗救援网络建设和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用5年时间实现全区村卫生室建设高标准化。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扩大“少生快富”工程实施范围,逐步提高“少生快富”奖励标准,探索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星级乡(镇、街道办)创建活动,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3.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实现和保障农村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社区文化室建设、文化服务进农家、百乡千场文艺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农村文艺骨干培训、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到2012年每个乡镇和国营农场建设1所综合文化站,每个村建设1个文化活动室,逐步提高配置标准。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标准,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到2012年基本建立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提高农村低保标准。
5.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和地质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加快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乡村应对突发灾害的总体预案和应对地区性频发灾害的专门预案。建立农村灾害救助保障体系,重点做好农村抗旱救灾工作。实施减灾安居工程,大力开展农村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逐步建立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新建、改扩建一批市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全面提高农村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
九、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着力构建和谐农村
1.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0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扩大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机制。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2.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原则,在社区中心村设立公共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医疗、文化、计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服务。加强社区信访站(点)建设,发挥社区党组织、共青团、妇联、人民团体以及各种群众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健全矛盾排查调处、预防控制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妥善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3.树立农村文明新风。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坚决打击黄毒赌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入推进文明村镇、信用村镇、和谐村组、和谐家庭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形成家庭和睦、团结友善、勤俭自强、诚信守法的新风尚。大力普及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深化“共铸诚信”、“送温暖、献爱心”、“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万村书库”等活动,提高农民文明程度。
4.加强和谐农村建设。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加强农村政法工作,开展群防群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月”、“民族工作进乡村(社区)”等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决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
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1.完善党委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加大投入,配强干部。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要把“三农”工作作为考核市、县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自治区和市、县(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抓好综合协调、调查研究和督导检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乡(镇)、村两级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加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建立党组织的力度。注重从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大学生“村官”、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培养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懂经营会管理的村党支部书记。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工作。继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3.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扎实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创造风清气正的农村发展环境。
4.转变作风,形成合力。各地、各部门要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创新机制,真抓实干。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纳入“三农”工作大格局,抓紧细化具体政策措施,形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强大合力。
评论
相关法律条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