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
询律网小编整理
2024-11-21 18:43
477人看过
学校
教师
办学条件
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凉府发〔2014〕8号)盐源、普格、布拖、金阳、昭觉、喜德、越西、甘洛、美姑、雷波县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为深入贯彻党的十
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
(凉府发〔2014〕8号)
盐源、普格、布拖、金阳、昭觉、喜德、越西、甘洛、美姑、雷波县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州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推进大凉山彝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州政府决定在2014-2018年实施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在中央和省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两轮《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重大教育项目和“两免一补”等教育惠民政策,大凉山彝区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受历史、自然、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和“读书无用”思想的影响,大凉山彝区教育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教育发展不足。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巩固任务艰巨,部分地方未成年人辍学及外出务工的现象较为突出。二是办学条件差。不少学校校舍、仪器设备不足,村小、教学点条件简陋,一些地方校舍危房还未得到完全消除。三是教育质量不高。优质师资引不进、留不住,边远艰苦地方教师严重缺乏,教育质量难保障。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凉山彝区教育的发展,并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
实施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强大凉山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乎凉山长远发展。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地区团结进步、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克难奋进,强力推进,为与全省、全国全面同步小康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推进均衡发展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控辍保学”为重点,以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第二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教育扶贫提升工程、职业技术培训工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大教育项目为抓手,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一县一策”的原则,全面提升大凉山彝区教育发展水平。
(二)实施范围。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范围为盐源、普格、布拖、金阳、昭觉、喜德、越西、甘洛、美姑、雷波等10个项目县。
(三)实施原则。一是科学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按“一校一策”原则,科学规划县域内学校发展规模。建好乡镇寄宿制学校和村完小,根据实际情况撤并不适合办学的教学点,资金投向主要面向农村薄弱学校,立足改善寄宿制及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二是坚持够用实用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满足基本办学需要,杜绝超标准建设。三是坚持州级统筹,县级适当配套的原则。由州级统筹使用中央、省级、州级财政投入资金,根据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任务和完成时限等因素合理分配;县级政府以校为单位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分步实施计划,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四)主要目标。到2016年,盐源、昭觉、喜德、甘洛、雷波五县教育事业主要指标达到全省民族地区平均水平,普格、布拖、金阳、越西、美姑五县教育事业主要指标接近全省民族地区平均水平。到2018年,盐源、昭觉、喜德、甘洛、雷波五县教育事业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普格、布拖、金阳、越西、美姑五县教育事业主要指标达到全省民族地区平均水平。
1.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得到巩固,基本消除辍学现象。到2018年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6%和1.8%以内,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0%左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
2.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普及水平全面提高。到2018年,盐源、昭觉、喜德、甘洛、雷波等五县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普格、布拖、金阳、越西、美姑等五县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
3.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达到基本办学标准。全面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全部清除校内危房,在2015年前,完成D级危房还建。到2018年,扎实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基本满足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新建学校要符合学校设置规划,做到安全选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评估。
4.教师队伍全面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畅通教师补充渠道,按编制补齐各类教师。对各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大幅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对口支援活动,多渠道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三、主要工作
(一)强化主体责任,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各项目县政府是本计划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实施主体、资金统筹平衡主体。州政府负责指导县以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按照“一县一策、一校一策”的原则,制定具体实施规划。
1.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各项目县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控辍保学”的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六长”责任制,采取“县领导包片、教育局包校、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学校包村小、教师包班级”的“六包”措施,分层签订《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书》,全面落实“控辍保学”责任。严格义务教育执法检查,严格行政干部考核和责任追究,加大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力度,各类补助与村组干部和学生家长送子女入学的表现挂钩。各县要定期组织教育、公安、民政、财政、计生等部门和乡镇,对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就学情况、流动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底数,掌握情况,及时封堵辍学漏洞,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应读尽读”,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和巩固。
2.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完善学前教育体系。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通过新建和扩建幼儿园、利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后的富余校舍改建幼儿园、在小学开办附设学前班等形式,形成县城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小学学前班、双语教育为特色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办学体系。
3.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确保初中毕业生基本能接受高中教育。新建和改扩建普通高中校舍,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落实各项补助政策,推动初中、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参加职业技术教育。
(二)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学校办学条件改善。
各县要组织各职能部门全程参与学校的规划建设工作,统筹抓好第二轮《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第二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教育扶贫提升工程、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大教育项目的实施,全力改善办学条件。
1.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各县要根据本县报送并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学校布局,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严格控制新建学校和在校学生规模,结合不达标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建设重点,科学编制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实施规划和分年计划。实施规划既要立足中长远规划,体现办学所需,又要坚持实事求是;要制定分年实施计划和目标,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要重点保障基本教学条件,改善学生生活设施,使薄弱学校在短期内达到基本办学标准;严禁锦上添花建设超标准学校、“重点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遵循“节俭、安全、实用、够用”原则,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进一步整合办学资源并提高效益,避免大拆大建,杜绝闲置浪费,严禁不切实际盲目扩大规模和超标准配置。要统筹好各类教育工程项目和各项建设资金,做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第二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周转房推进工程、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育基础薄弱县高中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重大教育项目建设规划之间的衔接,防止项目资金重复交叉或支持缺位。要按照轻重缓急合理排序,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充分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学校确需新建、扩建的新增建设用地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落实建设用地指标。
2.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严格执行《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和《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统筹安排各项目资金,优先保障D级危房的还建,重点安排村小(教学点)、乡镇中心校等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建设项目。基本消除县城超大班额现象,逐步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改扩建一批寄宿制学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基本满足需寄宿的学生都能寄宿的需求,切实消除“多人一铺”的现象。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资源室建设。加强教学仪器设备配备工作,按照《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川教〔2011〕68号),配齐图书、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卫器材。
3.改善学前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要立足长远,根据本区域适龄人口变化趋势,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结合方便就近的原则做好农村幼儿园建设布点布局。按照“实用适用”的原则,根据国家和省相关建设标准和《四川省幼儿园办园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合理确定幼儿园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投资需求。要厉行节约,不得建设超标准、高收费幼儿园。
4.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根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合理测算校舍需求,按照“安全、够用、实用、填平补齐”的原则,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力戒脱离实际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禁止超规格、超豪华规划建设项目。
(三)实施职业技术培训工程,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1.加强职业教育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对职业教育学校的投入,加强校舍建设,配置实训设施设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2.实施免费职业教育政策。继续实施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吸引学生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力争到2018年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未升学的学生都能接受免费职业教育,提高大凉山青年成长成才、就业创业能力。
3.实施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比照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政策,组织更多彝区中职学生到州内外中职学校就读。
(四)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多渠道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1.加强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按照教育信息化有关“三通两平台”建设的要求配齐信息化设备设施,加强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培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应用,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根据《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规定,各项目县应在生均公用经费中安排不低于15%的资金用于此项工作。
2.多渠道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继续开展成都七中网校远程直播、录播、植入教育的同时,多渠道引进内地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应用。
3.突出典型引领。选择基础较好的2-3个县开展教育信息化县域内全覆盖试点,并总结经验,逐步向整个大凉山学校推广,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和运用范围。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及时补充合格师资。重视学科教师的补充工作,严禁有编不补和挤占挪用教师编制,切实满足教育发展对教师的需求。通过省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培养学科教师和双语教师、考试招聘和考核招聘等渠道补充合格师资。按照“县管校用”的改革思路,实行县城教师到乡镇学校、乡镇中心校教师到村小(教学点)轮流任教的轮岗交流机制,教师的年交流比例一般为辖区内教师总数的10%。从2015年起,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评选竞优必须有一周年以上从事农村教育的经历。义务教育阶段新增教师必须安排到农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年以上。
2.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施好“国培计划”、《行动计划》教师培训等项目,加强中小学校长、学科教师、双语教师培训。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做好优质教育资源的消化吸收工作,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提高教师素质。
3.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待遇。各县要加大教师的住房改善力度,将教师纳入县城公共租赁房保障范围并优先予以保障,切实解决教师住房困难问题。继续加大乡镇学校教师工作周转宿舍建设力度,并配备必要的工作和生活设施,满足教师工作和生活需要。制定落实艰苦贫困地区教师特殊待遇政策,按岗位发放乡村教师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和生活补助,建立薪酬待遇向农村边远艰苦学校教师倾斜的机制,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4.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在开展好内地对口支援大凉山彝区教育的同时,组织辖区内教育发展好的县支援教育基础薄弱的县,形成县对县、校对校的结对关系。
(六)加强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1.积极稳妥地推进双语教育改革。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按照“完善思路,提高质量,适度发展”的双语教育发展思路,积极开展两类模式双语教育。
2.提高双语师资业务水平。加大双语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实际教学能力。加强对不懂彝语教师的彝语教学辅助语言培训,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加大优质双语教育资源开发力度,扩大优质双语资源的覆盖和应用面。
3.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配齐学科教师。建立和完善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听课、评课、上示范课制度,加强教师备课、讲课、课堂教学等教学过程管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育效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七)落实资助政策,充分保障学生就学权益。
1.全面落实国家、省学生免补政策。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按“应补尽补”的原则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
2.抓好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的实施。管好用好高海拔取暖补助经费、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落实好学前教育保教费减免政策和普通高中教育学生资助政策。按照现行政策,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费、补助生活费,切实保障学生就学权益。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实施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工作由州政府统一部署、县级政府具体实施。州教育局、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等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及时跟踪了解各县工作进展等情况,加强指导和推动。各县教育、发改、财政、规建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制定方案。各县政府及其教育、发改、财政、规建等部门要根据本县实际情况,摸清底数,对每一所存在基本办学条件缺口的学校制订专门方案,形成本县实施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时间表、路线图,并将实施方案报送凉山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保障经费。州上通过中央、省第二轮《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教育扶贫提升工程、职业技术培训工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项目资金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州本级财政调整支出结构,从2014年起,每年预算安排教育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各项目县政府要全面落实教育投入的主体责任,严格按照法定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强化政府统筹,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发展需求。从2014年起,各项目县本级财政投入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资金不低于0.2亿元。
(四)完善宣传教育机制。一是建立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机制。按照《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的要求,教育、司法等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特别是要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毒防艾的宣传教育力度,使法制宣传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乡村、进农户。依法打击组织和使用童工等违法犯罪行为,增强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保护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意识,形成家庭重视教育、政府大办教育、社会尊重知识、崇尚文明的浓厚氛围。二是完善惠民政策宣传教育机制。教育惠民政策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各类学生。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实施的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增强群众对惠民政策的知晓权,并将其纳入学生时事政策和爱国主义教育范围,使教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激发群众送子女上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惠民政策及教育项目公示机制。各县要主动向社会公示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和教育建设项目以及政府在改善教育民生等方面的重大举措,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增强社会对政府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认同。
(五)强化项目规范实施和监管。各县政府要切实履行各类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建设程序,强化项目监管,规范资金使用,确保各项工作“阳光操作”。要把“补短板”、满足基本需要放在首位,坚持勤俭节约,杜绝超标准建设和奢华浪费,不得将财政资金向少数学校过度集中,拉大教育差距。规建、发改、财政、教育等部门依据职能分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监督,确保质量,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按时交付使用;审计部门要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督。每年进行专项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对挪用、侵占专项经费的及时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责任,确保教育项目规范有序,资金管理安全高效。
(六)加强监督检查评估。建立督查机制,由州政府组织督查组,采取定期、不定期等形式到县蹲点督促,检查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加快项目实施、“控辍保学”等方面的工作,对各项目县各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项目建设情况、项目投入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形成督查评估报告,对未能切实履行职责、未按时完成目标任务的地方,进行通报批评和动态调整上级投入。各县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公开有关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县实施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工作情况纳入州政府对县政府综合目标考核,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凉山州人民政府
2014年6月12日
评论
相关法律条文
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实施意见
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