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的通知
询律网小编整理
2024-11-21 09:38
199人看过
贫困地区
经济
开发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的通知(国办发[1986]45号1986年6月10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
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的通知
(国办发[1986]45号 1986年6月10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已经国务院批准,现转发给你们。
纪要提出的争取在“七五”期间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是一件大事,需要集中力量,上下共同努力,切实把这件事办好。纪要中对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方面提出的意见,请认真研究执行。
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
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1986年5月14日)
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于1986年5月14日,在田纪云副总理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分析了我国贫困地区的现状,联系建国30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着重讨论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并部署了工作。
一
会议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经济迅进发展,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全国仍有一部分地区,主要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革命根据地,以及边远山区和水库移民区,生产条件很差,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文化落后,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全国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约有1.02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2.2%,其中150元以下的3643万人,占4.36%。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十分关怀和重视。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今年4月,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又将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尽快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国民经济“七五”发展计划。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还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查研究,提出了明确的思想和重要的指导原则。所有这些,对于加速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认识到,在我们这样一个10亿人口的国家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部分农民温饱问题,进而使他们脱贫致富,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因此,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必须下大的决心,争取在“七五”期间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使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商品经济的能力,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当然,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是一个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重要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经济开发过程,是一个宏大而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但是,只要我们集中力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这些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并为长期开发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是完全可能的。
二
30多年来,为了扶持贫困地区改变面貌,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做出了艰苦努力,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也拿出了不少资金、物资,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现在看,不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缓慢,面貌变化不大,效果不理想。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改革入手,从发展着眼,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救济的扶贫办法,改变不适宜贫困地区发展的生产方针,实行新的经济开发方式,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克服小农经济思想,在国家必要的扶持下,利用地上地下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的生产建设,发展商品经济,启动贫困地区内部的经济活力,走依靠自己脱贫致富的道路。
(一)改变一般化的领导方式,实行特殊的政策和措施,集中力量,重点解决集中连片的最贫困地区的问题。多年来,平均分散使用力量,一般化的领导方式,是贫困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当前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中,可以考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的办法。对于人均年纯收入150元以下的连片贫困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适当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采取有针对性的特殊政策和措施,一片一片、一批一批地改变面貌;对于零星插花的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由所在县负责,加强领导,采取重点扶持、互助互济等相应的措施。在工作方法上,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务求实效,不搞形式。
(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实事求是地确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针,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近几年,全国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成效显著。但由于贫困地区信息闭塞,工作进展不快,不少地方单一畸形的产业结构和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要特别强调,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勇于开拓致富道路。当前,要本着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发展什么有市场就发展什么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建立多样化的发展型农村产业结构。有草山、草坡的地方,可以发展畜牧业;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发展采矿、建材业;有水利资源的地方,可以发展小水电、水产、水运业;还可以利用特殊地理、气候条件,发展有竞争力的瓜果、药材及各种土特产品,等等。总之,不同地区要各有千秋,要各找各的突破口,各走各的脱贫致富路,不摘一刀切,不照搬别人的模式。要注意把长远目标同近期发展结合起来,以短养长,以近求远。起步阶段,要着重发展那些投资少、见效快、家家户户都能干,都得利,有助于尽快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产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努力为农户生产提供以良种、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增产技术,产品收购、加工、运销为主要内容的产前产后服务,建立和发展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组织,联系千家万户,发展商品生产。
要广开思路,改变贫困地区长期形成的“死守一方、死守一业”的陈旧观念和生活方式。根据有些地方的经验,在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个别地方,可以适当采取移民方式,将群众转移到条件较好的地区,搞农业,办工业,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大力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务输出,有效地利用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创造和开辟多方面发展的就业机会和生产门路。
(三)加强智力开发,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的素质。贫困地区开发的核心是人的智力开发。为了迅速改变有些贫困地区一方面资源丰富,一方面又致富无门的状况,必须把引进智力、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有了人才,就有了知识,就有了技术,就有了力量,就能把资源转化为财富。要采取多种形式,派出去,请进来,引进人才,培训人才。当前要把对农民的成人教育放在贫困地区教育改革的首位,面向经济开发的实际,以在乡的初、高中毕业生、复员军人和各类能人为重点,本着干什么学什么、职业教育与技术推广相结合的原则。动员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各类实用性专业技术培训;兴办各种职业学校和短训班,长短结合,以短为主,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努力使农民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高技能,掌握依靠自己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真本领。这是培植贫困地区经济活力的关键。
同时,要注意改变贫困地区的卫生环境和医疗条件,加强对各种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优生优育。
(四)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兴办乡镇企业。贫困地区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所以兴办乡镇企业,把初级产品加工成最终产品或半成品,可以大大增加产值,减少运量。有利于流通,而且有利于就地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是贫困地区治穷致富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贫困地区加工环节薄弱,乡镇企,业多为空白,或者刚刚起步。因此,在税收、信贷等方面要积极支持,适当照顾。当前,应该首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好管理的家庭和联户企业以及小型的集体企业,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帮助贫困县办点工业,把县级经济搞活,逐步改变县财政入不敷出、国家大量补贴的状况,增强支持农民脱贫致富的实力。
(五)疏通流通渠道,改善交通条件,活跃商品经济。从全国大多数贫困地区的情况看,流通渠道少,交通条件差,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要想把贫困地区的优势发挥出来,发展商品生产,就必须下功夫解决好流通和交通问题。国营商业、外贸部门和农村供销社要积极主动地组织收购,千方百计地打开产品销路。同时,广泛动员民间力量,发展农民购销员、运输专业户和建立农贸市场。还要鼓励和支持农商、工商、商商之间的联合,广开流通渠道。国家用于以工代赈、修筑公路的粮棉布,要按照经济区域进行规划,与经济开发结合使用。通过以上办法,创造一个有利于自给性生产向商品经济转化的经济环境,尽快使贫困地区现有的各种自然资源转化为商品,变成货币。
(六)积极发展和不断扩大贫困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横向经济联系。开发贫困地区,必须彻底打破内向型的低水平自我循环状态,外引内联,努力发展和扩大与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各种形式、多层次的横向经济联合。近几年许多地区的经验证明,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联合,不仅有利于贫困地区引进科学、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加快建设步伐,而且有利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并能够使贫困地区的开发与发达地区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缩小两者的差距,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国务院关于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决定,为这种联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各地应当因势利导,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制定有吸引力的配套的优惠政策,认真地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
(七)将“星火计划”引入贫困地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治穷致富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对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要给政策,送技术,送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送技术。河北省组织专家、教授进太行山科技治穷,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值得学习和推广。全国各地实施“星火计划”,应当把贫用地区作为主攻方向和重点,围绕当前经济开发,着力推广和普及各种适用的科技成果。还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能工巧匠到贫困地区去,把科学技术传送给那里的农民。
(八)改革国家用于贫困地区资金的使用方式。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平均分散使用资金和单纯救济的办法。有些地方改革资金使用方式,实行“适当集中,按项目投放,有偿使用,到期收回,不断周转”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建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将现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用于贫困地区的各项资金有选择地捆起来,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当前,要重点用于解决温饱问题的开发性生产和经营,开辟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过渡措施,有些地方可以先将单纯用于救济的资金改为以工代赈,按项目使用,然后逐步做到有偿使用,循环投资。同时,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
资金使用的改革较为复杂,建议由计划、财政、银行、民政等部门,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革方案。对现有的好经验、好典型,认真进行总结交流,并加以推广。
(九)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明确的目标责任制。要进一步明确,治穷致富是贫困地区各级领导机关和广大干部的根本任务。为此,在思想上,要从传统观念和“左”的思想禁锢中摆脱出来,真正放开搞活,并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打消自卑感,发扬愚公精神,立足于自力更生,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改变贫困面貌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工作上,应当实行明确的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把干部的工作实绩同晋升联系起来。在组织上,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启用一代新人,开拓创新。同时,要特别注意结合农村整党,加强基层班于建设,实现乡、村主要干部的“四化”,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模范作用。
(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和支持贫困地区改变面貌。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需要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近几年,许多地区已经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如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大中城市和贫困县对口支援,科研、教育部门进山推广科学技术,民主党派到贫困地区进行智力开发,地方党政群机关抽调干部加强贫困地区工作,党员、能人“包户”脱贫等,值得提倡。最近,国家科委帮助开发大别山区的做法,又为国家机关支持贫困地区提供了新的路子。其他有关部委也可以采取科委的办法,分别联系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帮助、支持地方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同时,欢迎社会各界尽自己的力量,采取不同形式,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做出贡献。
三
会议提出,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请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部门,对贫困地区的情况进行一次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依据中央有关指示精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有效得力的措施。已经制定的要认真贯彻落实,并不断完善和加强。
(二)今年下半年要组织力量,认真检查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和各地既定的各种优惠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总结新经验,研究解决新问题。同时,对贫困地区进行一次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提出开发贫困地区的方案和政策调整意见。调查研究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科研单位分别组织进行。
(三)拟于适当时候召开全国贫困地区工作会议,讨论和通过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方案和政策调整意见。总结、交流经验,把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向一个新阶段。
评论
相关法律条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