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国家质检总局“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询律网小编整理
2024-11-20 10:21
256人看过
科技
技术
实验室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国家质检总局“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国质检科〔2006〕607号)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认监委、标准委,总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国家质检总局“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质检科〔2006〕607号)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认监委、标准委,总局各司(局),各直属、挂靠单位:
现印发《国家质检总局“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见附件),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国家质检总局“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2006年12月11日
国家质检总局“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专项)》,为全面规划和部署“十一五”时期质检系统科技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国家质检总局“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十五”质检科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通过推进“科技兴检”战略,质检科技工作为提高质检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有效性发挥了巨大作用,质检科技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一)确立了科技兴检的指导思想,科技对提高质检工作的有效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五”期间,为适应新的形势和质检工作发展需要,国家质检总局在成立之初就提出“科技兴检”和“人才强检”两大战略,把科技工作作为全面提高质检工作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质检系统综合实力、支撑质检事业发展的根本基础来抓,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技术机构和实验室能力建设,加强科研开发,使质检工作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1. 为国家重大领域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
在推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上,计量科技提供了时间频率基准、大力值测量、电离辐射计量、X射线探伤等一系列基础科技支撑,为神州五号、六号成功发射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家“西气东输”工程采用先进的相控阵全自动超声成像检测技术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撑。研制了专门用于返修焊缝超声成像检测设备,为消除秦山第二核电厂一回路安全屏障的重大隐患发挥了关键性技术保障作用。“新型消毒剂带鸡消毒防止禽类疫病的研究”开发研究的新型消毒剂,为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新研制的一批标准物质对冶金、建材、化工、环保、核材料、生物、食品等产业领域在生产质量和安全控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的卫生注册制度,在促进我国食品出口的同时,有力地带动了我国整个食品生产行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农产品、食品认证成为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计量、认证认可及特种设备检测技术服务促进了能源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2. 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承担完成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在确保我国重点领域重要技术标准方面有所突破,对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直流量子化霍尔电阻装置”等10多项量子基准课题的前沿研究和纳米测量技术研究等重大课题,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32nm(纳米)碘稳定固体激光频率标准提高了基准量传精度,为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也被广泛应用于空间科学研究。同步辐射计量标准、光通信计量等一大批计量科技在航空航天技术、国防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开发应用、精密仪器制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3. 在应对突发事件、处置口岸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建立了可用于“非典”检测的P3实验室和我国第一个出入境负压隔离室,研制成功了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非典”病毒检测方法。针对苏丹红、“甲醛”啤酒、猪链球菌、孔雀石绿、PVC保鲜膜以及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部分食品中对位红、牙膏中三氯生、雀巢奶粉碘超标、光明回锅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质检科研人员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及时完成了相应检测方法研究和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制订。
4. 有效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应对国外技术壁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蜂产品质量评价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所建立的25项国家标准基本囊括了世界各发达国家目前对蜂产品安全卫生指标新的检测要求,满足了我国蜂产品生产、加工过程质量控制的迫切需求。“禽流感、新城疫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检测时间由传统方法的21天缩短至4小时左右,对促进我国禽产品的出口创汇、降低成本和疫情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积极应对有关电子电气产品环境技术贸易措施,基本建立起RoHS检测标准体系并向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提出3项RoHS标准提案。“星天牛种间及光肩星天牛种群间分子生物学研究”为破除个别国家设立的木制包装技术壁垒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其基因测序的多项成果被国际基因库收录。“中国化学品安全体系研究”就化学品管理法规、安全信息平台、技术标准体系、实验室技术能力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履行2008年在全球实施的联合国GHS和应对2007年欧盟将立法实施的REACH化学品法规,进行了充分技术储备,对破除欧盟REACH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建立我国统一的化学品管理法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食品生产行业对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的研究和推行,显著提高了我国出口食品企业卫生质量管理水平,在帮助我国企业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实现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质检科技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十五”时期,全系统在科研水平、项目数量、成果应用等都取得了突破。全系统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总局“科技兴检奖”一等奖37项,二等奖110项,三等奖29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0余项。
全系统共承担科研项目3500多项,项目经费超过11亿元,其中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0多项,经费3亿元;总局科研项目近800项,经费1.5亿元;系统各单位自研项目2000多项,经费近3亿元;地方政府项目350多项,经费超过1.3亿元。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制定了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标准体系,构建了涵盖整个食品链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及体系表,完成了食品企业和餐饮业HACCP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方案,建立了进出口食品监测与预警网和农、兽药多残留检测方法。禽流感检测技术及食品安全移动实验室研究成果被科技部食品安全专项总体专家组评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食品安全专项中的标志性成果。
在参与国家863和973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技基金、社会公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奥运、仪器设备更新改造等项目研究中取得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其中压力容器极限与安定性分析及体积型缺陷安全评估工程方法研究、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的研究与开发、光电比较仪(或高温计)系统非线性测量装置的建立、建立光纤损耗/光纤长度和光纤时域反射计检定标准装置的研究、10伏约瑟夫森结阵电压基准、激光功率能量计量标准装置与新型激光测量仪器系列研究、中国蜂产品质量评价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国家术语、图形符号体系建设、压力管道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质检科技基础得到显著增强。
技术机构和实验室基本建设得到加强。建设一批国家质检中心,对检验检疫实验室进行了规划布局,以国家质检中心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各地新建扩建了一批检测检验基地,技术机构和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投入成倍增长。目前质检系统仪器设备共有28.7 万台(套),价值81亿元;其中单件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设备有1876台(套),价值16.7亿元。总投资5.5亿元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昌平实验基地正式建设。
质检工作信息化手段显著增强。开发建设了以业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发布为主干的三大信息网络体系。“金质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批复,确定了主要建设内容,完成了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制。全面启动了大通关建设,实施了电子申报、电子监管和电子放行新三电工程。质量技术监督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CQS)建设稳步推进,特种设备和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取得初步成效。科技文献信息建设进一步加强,实现科技文献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地方政府加大了对质检科技工作支持力度。地方质检科研项目列入地方科技计划的数量逐年增加,科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的比例不断增大。在地方科技体制改革中给予质检技术机构改革较多优惠政策。重要技术标准研究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各地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产品质量竞争力的高度出发,对在当地建设国家质检中心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全力支持。
(四)实施“人才强检”战略,质检系统科技人才队伍得到壮大。
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检”战略,鼓励科研机构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等,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国家级学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目前全系统拥有工程院院士1名,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专家17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职专家136人。质检系统优秀中青年专家123名,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名,共有10名留学回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项目获得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建立9个博士后工作站,吸引进站人员50名。
(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初步形成配套体系。
质检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完成了总局直属科研院所机构改革。中国商检研究所和动植检所合并成立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在中国标准研究中心基础上,成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与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合并为新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成立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二是明确了改革方向。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批复同意质检总局科研机构改革方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纳入了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中国特种设备检测中心确定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为地方技术机构纳入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三是在东、中、西部选择了6个省进行了质监技术机构改革试点。按照政事分开、法人治理、扩大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思路,进行了“一所两制”、劳动人事分配3项制度、多元化融资、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并举等改革。其他各地也都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自身特点,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一批改革经验。四是质检技术机构资源整合取得明显成效。省会城市同类机构合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及市以下技术机构合并成综合性检测检验机构得到大力推进。五是检验检疫实验室规划布局基本完成。逐步形成了以18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18个区域性中心实验室和190个常规实验室为主体,各具特色、拥有专业优势的检验检疫实验室体系。积极推进检验检疫实验室实现政事分开,向着职能明确、层次清晰,各负其责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技术中心和卫生保健中心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六是完善了科技管理体系。充实了科技管理机构,制定了一批科技管理和奖励办法,改进了科研项目计划和组织实施模式。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阶段,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质检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大力气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质检科技的需求与质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
从科技发展看,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信息科技、能源科技、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纳米技术等迅速发展,学科交叉和融合不断加深,要求作为科技基础的标准、计量科技水平必须与之相适应。从构建创新型国家看,质检系统必须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科技支持。要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技术机构和实验室能力建设、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强重要技术标准制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认证制度、研发自主创新核心技术、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检验检疫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的科技攻关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有一个跨越式发展。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看,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促进外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国家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这就要求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来进行量化管理,加强产品节能和环保检测的研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从建立技术贸易措施体系来看,要求质检系统加快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立和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通报协调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研究评议体系。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密切跟踪我国产品目标出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和检验检疫要求的变化,对出口可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实时监测和发布预警。从事业发展看,检测领域逐步开放使我国现有的检测机构在技术水平、人才、管理、机制和事业开拓上都面临国内、国外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国家确立了科技工作“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使质检科技首次跨入国家科技战略层面,并在《规划纲要》中从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政策措施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方面全方位明确了质检科技主攻方向。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建立国家标准、计量和检测技术体系,研究建立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制定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完善检测实验室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和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加强节约能源资源技术标准研究、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进出境检验检疫风险评估、污染物溯源、安全标准制定、有效监测、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发食品污染防控智能化技术和高通量检验检疫安全监控技术、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先进条码与自动识别技术和纳米尺度表征与度量学研究等。参与构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组织完成物理量计量基标准、化学量计量基标准、检测技术、标准文献和标准物质等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质检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基础工作相对薄弱,计量基标准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新技术领域标准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相对滞后,认证认可基础理论和前瞻性技术研究不足,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能力不强、体系不健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标准相对缺乏,超前研究技术储备明显不足;质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未具规模,科技体制改革还需继续深化,技术机构和实验室低水平重复建设及缺乏活力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缺乏,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有待加强;科技发展宏观战略研究相对滞后;信息化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经费投入落后于质检科技事业发展需要等。
质检科技发展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适应,与科技工作总体要求还不适应,与质检工作需求还不适应。必须下更大力气,做更大努力,深化质检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以坚实的技术手段支撑质检事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三、指导思想、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是质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质检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论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出发点,全面落实《中央决定》、《规划纲要》和《发展规划》要求,加快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坚持“改革创新、夯实基础、重点跨越、加快发展”的质检科技指导方针,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技术机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新突破上狠下功夫,重点加强技术机构和实验室能力建设、质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质检科技水平,加速质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质检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技术服务平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质检科技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对促进质检事业发展及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技术机构和实验室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技术装备和能力建设快速发展;质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初具规模,科研能力建设明显增强;基础科学、应用技术和检测方法研究实力整体提高,取得一批满足国家需求的科研成果和质检工作急需的应用成果,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造就一支学术造诣较高、学科分布合理的科研队伍和科技创新团队;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相对完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投入运行机制;信息化建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根据国家《规划纲要》和《发展规划》赋予质检科技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质检事业发展的需要,重点要完成好质检科技14个重点领域各优先项目、实现6个具体目标。
6个具体目标:
1. 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重要领域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计量基准研究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和量子计量基准。建设更加完善的国家认证认可体系和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认证认可和技术性贸易措施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实现食品安全、检验检疫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科技水平的明显提高,拥有一批具有自主创新的质检科技核心技术和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掌握和储备一批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2. 深化技术机构体制改革,实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职责明确、政事分开、法人治理的科技体制,推进技术机构、实验室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造就一批技术能力一流、有较强竞争能力的技术机构和实验室。在争取国家对质检科技投入上取得突破,实现质检科技投入的可持续增长。
3. 加强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将“三院一中心”建成国际一流的现代科研院所,成为引领质检科技发展先锋。加强和完善200个国家质检中心和200个国家级检验检疫重点实验室的能力建设,用3年时间,国家级检验检疫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科技能力达到先进国家同类实验室水平。用3到5年时间,发达和沿海地区国家质检中心技术装备和科技能力争取达到国际水平,其他检验检疫实验室和国家质检中心要在本行业或专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4. 以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中物理计量基标准、化学计量基标准、检测技术、标准文献和标准物质等五项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标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整合系统相关区域检测资源,推进以质检检测资源为基础的区域检测技术平台建设,形成初具规模的质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
5.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涌现一批系统内相关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国内外知名技术专家以及科技创新团队,形成以国内外知名技术专家为核心、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以高层次中青年专家为主体的专家队伍。其中两院院士、中央和总局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国家级专家达到500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达到300名,学术技术骨干达到2000名,博士后工作站进站人员达到70名。
6. 加快信息化步伐,全面实施金质工程建设,按照“一网一库三系统”的体系结构,完成质检监督管理应用系统、质检信息服务应用系统、质检行政许可与行政管理应用系统、质检业务库数据群和软硬件平台及网络平台建设。
四、重点领域和优先项目
质检科技以质检工作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外贸发展为主题,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以《规划纲要》和《发展规划》涉及质检科技领域为主线,结合质检科技工作相关重要领域,提出14个重点发展领域、154个优先项目,着力解决国家重点需要和质检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问题。
(一)标准化。
发展思路:在“十五”重大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技术标准战略实施层面重大问题,基本建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市场的技术标准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比例显著提高,重点研究制订一批农业、食品安全、消费品安全、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信息技术、能源与资源、装备制造业等重大关键技术标准,重要产业技术标准水平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建设一批对产业发展影响重大的检测方法体系,实质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优先项目:
1.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重大问题研究。
2. 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3. 食品安全、消费品安全、公共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生产安全、劳动安全、金融安全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4. 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5. 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6. 生物产业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7. 振兴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8. 社会发展急需的重要公益类和现代服务业技术标准研究。
9.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优势突出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10. 重要技术标准符合性测试、重大检测体系和方法研究。
11. “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科技支撑项目的研究。
12. 国家标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13. 组织机构代码网络共享平台及电子档案相关技术研究与开发。
(二)计量。
发展思路:以提高计量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重点开展创新型量子计量基标准和基本物理常数测量的前沿技术研究,建立和完善一批影响面广的高新技术和社会发展急需的计量基标准,开展一批急需的高准确度测量方法的研究,建设成能适应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计量基标准体系和完善的量值传递及溯源体系,建立和完善一批计量基标准和相应的关键测量技术和方法,提高与国际计量基标准的一致程度,使我国整体计量科技水平和对国家发展的支撑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优先项目:
1. 量子计量基准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2. 信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社会发展所需的计量基标准及关键技术研究。
3. 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重要标准物质研究与开发。
4. 重要计量基础器件、基本物理常数测量装置和精密测试仪器关键技术研究。
5. 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方法研究。
6. 开展高准确度测量方法、现场快速计量检定、检测、校准技术与方法的开发研究。
7. 共性、关键性、基础性计量检测技术研究。
8. 国家重大工程和项目所需计量支撑技术研究。
9. 计量基础理论中重大技术问题研究。
10. 计量基标准共享服务平台体系建设。
(三)认证认可。
发展思路:建立和完善认证认可技术体系,坚持与国际认证认可发展相同步,立足认证认可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原则,结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提出既符合国际通用规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认可发展战略,争取在认证认可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认证认可诚信体系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在能源、环保、医学、可持续发展农业、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高新技术、生命健康、公共安全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深入研究认证认可关键技术,并积极进行示范和推广。
优先项目:
1. 认证认可体系发展模式、诚信体系、认证认可经济理论及保障机制与措施研究。
2. 认证认可(包括统计过程控制、热杀菌关键工序、贝类卫生控制体系及以GAP、HACCP、ISO9000和卫生注册登记要求)关键技术研究。
3. 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体系(包括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有机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HACCP认证、食品质量认证等)的建立及其国际互认等关键技术研究。
4. 医学、生物安全和纳米检测实验室认可评价体系建立及关键技术研究。
5. 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认证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6. 服务和企业社会责任认证认可体系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7. 有毒有害物质、投入品及新技术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技术体系研究。
8. 以进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管理体系和食品农产品认证认可为核心的食品安全合格评定体系研究。
(四)动物检验检疫。
发展思路:以动物严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其他外来疫病为重点,开展动物严重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快速诊断、检验检疫方法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在动物、动物产品检验检疫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研究和制订一、二类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检疫方法及标准,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风险分析和快速应急反应技术体系建设,建立外来动物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防疫体系,加强检疫处理技术和检测仪器设备的研究。
优先项目:
1. 进境动物疫病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关键技术研究。
2. 动物重大疫病及人畜共患病风险评估与模拟技术研究。
3. 与动物重大疫病相关的恐怖因子生物传感检测技术研究及相关诊断试剂的研制。
4. 出入境动物疫病快速鉴定、检疫技术数据库及共享技术平台建设。
5. 动物重大疫病检疫前沿技术的储备研究。
6. 重要动物检疫性疫病快速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7. 动物重大疫病快速诊断方法和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建立与相关处理技术的研发。
8. 重要水生动物疫病快速实用新检测技术研究。
9. 人畜共患重大传染病病毒感染与免疫鉴别诊断技术研究。
10. 快速简便有效的样品前处理、广谱快速筛查、高灵敏快速检测确证技术研究。
11. 隔离检疫设备、便携式取样与样品制备及处理设施等研制、各种分子检测等高新技术装备、高精尖检测仪器的研制与开发。
12. 检测项目和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关键技术研究。
(五)植物检验检疫。
发展思路:跟踪高新检验检疫技术的国际发展趋势,拓展对外来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等的快速诊断检疫方法研究,建立植物重大疫情的风险分析和应急反应体系,积极开展检疫除害处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和除害处理新药的开发,进一步完善一、二类进境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的检测检疫方法研究和标准制订,建设植物疫病远程鉴定系统,加强检疫除害处理测试仪器、设备的研制和取制样设备及技术的研究开发。
优先项目:
1. 进境危险性病虫害风险预警与快速决策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关键技术研究。
2. 植物重大疫病及风险评估与模拟技术研究。
3. 进境植物有害生物远程鉴定系统的建立与关键技术研究。
4. 入境植物危险性病虫的鉴定、检测技术研究。
5. 高新技术在外来植物疫病检测上的应用研究。
6. 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精确检测及快速筛查技术研究。
7. 出入境生物物种资源快速检测及远程鉴定技术研究。
8. 优势出口农产品市场准入相关生物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9. 新型熏蒸剂、高能射线辐照处理和热处理等阻断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溴甲烷回收再利用研究。
10. 组群样品多目标成分的高通量快速经济的检测技术。
11. 快速简便有效的样品前处理、广谱快速筛查、高灵敏快速检测确证技术研究。
12. 专用无害化处理装备、隔离检疫设备、便携式取样与样品制备及处理设施等装备的研制。
(六)卫生检疫。
发展思路:重点加强对来自疫区的人员、货物、交通工具和集装箱等的检验检疫技术和诊断试剂的研究,开展对霍乱、鼠疫、艾滋病等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及新发传染疾病的快速诊断、检疫方法的研究,加强对国外检疫、监测传染病的疫情及动态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技术研究,构建科学的、反应迅速的风险分析和预警及快速反映信息系统,研究口岸传染病媒介在我国发生疾病传播中的作用机理,开展传染病病原检验、鉴定方法及标准的研究,建立外来动植物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防疫体系,开发环保、高效的卫生处理药剂、装备。
优先项目:
1. 人类传染病风险预警与快速决策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关键技术研究。
2. 人类重大传染病风险分析与模拟技术研究。
3. 重大疫病与恐怖因子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及诊断试剂的研究和制备。
4. 口岸生物、化学、核辐射检测技术和控制系统的研究。
5. 开发适合口岸现场快速监测检测传染病的方法。
6. 研究开发高效、低毒、安全、环保的卫生处理药剂。
7. 大型口岸入境垃圾处理焚烧场集中统一处理的方法和设备的研究。
8. 罕见外来传染病识别特征研究和现场快速识别致病因子和生物恐怖因子能力的相关研究。
9. 毗邻国家双边口岸外来运输工具、货物中医学媒介生物的检疫技术及其携带病原体的遗传多态性、追踪溯源相关研究。
10. 快速简便有效的样品前处理、广谱快速筛查、高灵敏快速检测确证技术研究。
11. 有害生物诱捕装置、无害化处理装备、口岸有害物品检测微型仪器(电子鼻)、安全防护等卫生检疫设备的研制。
(七)进出口工业产品检验。
发展思路:以提高商品检验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商品检验技术,以商品中的化学危害因子为重点研究对象,以消费品、化学品、机电产品和重要战略资源物资为重点研究领域,在出入境商品检验的检测技术、设备、信息化等方面为重点突破,研究和研制一批出入境商品检验一线执法急需的重大共性检测技术、设备和信息技术,超前进行应对国外重要技术法规的信息和技术储备,为“大通关”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为我国的公共安全和经济安全保驾护航。
优先项目:
1. 出入境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及再生原料示踪技术与智能监控装置研究与开发。
2. 进口战略资源性商品如铁矿、电解铜、化肥、钢材、铜精矿、橡胶、氧化铝、原油、成品油、煤炭的检验监管体系、标准体系和贸易技术措施体系研究。
3. 进口战略资源性商品、再生原料、化学危险品等安全与质量动态监控与分析系统研究。
4. 进出口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和实验室检测、分类、危险定级技术研究。
5. 矿产品检验取制样技术和在线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针对安全卫生项目,满足检验要求的新检测方法研究。
6. 在线设备的金属材料失效分析和机械性能的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7. 复杂样品的快速分离与富集技术研究,仪器分析方法联用和集成创新研究。
8. 新产品、新材料和绿色节能石油能源的检测技术研究。
9. 工业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风险分析和检测技术研究。
10. 建筑和装饰材料的性能安全和环境安全(包括放射性)的风险分析和检测技术研究。
11. 进出口机电产品安全检测及有害物质危险特征模式识别技术的研究。
12. 机电产品安全、运行周期、环保检测、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13. 出口机电产品可靠性、失效分析的研究。
14. 电子电器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研究。
15. 开展能源效率和能耗工作的研究及检测装备的研发,建立电磁污染评价体系。
16. 高风险、重点敏感进出口机电产品的检测技术的研究和设备研制。
17. 进出口生态纺织原料与纺织品安全性评价技术的研究。
18. 轻纺产品安全性检测技术的研究。
19. 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分鉴别与检测。
20. 进出口玩具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研究及风险评估。
21. 工业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数据库和风险分析决策系统的建立。
22. 进出口商品监管模式改革与创新理论研究。
23. 进出境商品符合性风险解析智能系统研究。
24. 口岸进出境商品实时监测及网络技术研究。
25. 化学品危险性质预测模式及技术研究。
26. 可移动现场快速取样、样品制备、处理、检测设备研究。
27. 面向出入境商品检验的标准物质、专家资源、数据资源于一体的商品检验资源共享系统的研究。
28. 出入境商品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系统和机制研究。
29. 商品检验重要标准品(参考标样)研制。
30. 商品中纳米材料检测技术研究。
31. 出入境商品安全评价技术--非动物实验技术研究。
(八)检测技术。
发展思路:以满足我国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对外贸易、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求为目标,以新材料、新能源、信息安全和生物安全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开发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检测技术,构建以检测资源共享平台为核心的检测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整合集成各行业、各学科、各部门的各类与科技研发活动相关的检测资源,为科学基础研究提供各种专业性检测服务,增强检测行业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并通过完善检测能力评价机制,健全检测信息共享机制及渠道,完善检测资源公共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为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和质量保证、政府管理和决策以及维护公众利益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
优先项目:
1. 涉及公共、人身和动植物等安全性检测技术研究。
2. 高效、快速、高精密检测技术研究,跟踪国外检验技术,完善我国检测方法体系。
3. 高精尖检测仪器的国产化,快速检测、现场检测、流动检测仪器的研制。
4. 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与关键技术研究。
5. 检测资源共享中心平台和数据库群建设。
6. 检测项目和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关键技术研究。
7. 检测能力评价体系以及关键技术研究。
(九)食品安全。
发展思路:在“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基础上,从当前食品安全现状出发,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新的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问题、化妆品安全问题,特别是应对突发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增强预见性,进一步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做好战略性技术储备,完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食品安全预警与建立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建设科学完善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保障体系,达到“防止食品污染,将食品安全危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维护国家公共安全,促进经济贸易发展”的目标,全力构建保障中国食品安全的科技基础平台。
优先项目:
1. 食品中食源性有害微生物、化学污染物(含生物毒素)、添加剂等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
2.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研究及体系建立。
3.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新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4. 食品中有害物的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5. 食品安全领域集成检测设备的研制。
6. 食品真实属性表征与识别技术研究。
7. 化妆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8. 食品接触材料卫生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9. 重要进出口食品、化妆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
10. 功能性食品、新资源食品及食品中未知危害物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11. 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加工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研究。
12. 食品中有害生物、化学污染物等其他基础库的研究与建立。
(十)特种设备安全。
发展思路:以防止和减少事故为目的,以建立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长效机制为手段,强化安全科技对政府科学决策和安全技术进步的推进作用。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理论研究,促进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检验体制创新;开展系统集成的共性、关键性的检验、检测、监测与安全风险寿命评价技术、监控预警应急救援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水平;通过社会资源的优化和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平台的研究建设,实现管理体制和技术创新,保障特种设备安全。
优先项目:
1.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安全评价体系的研究。
2. 生命线工程和大型机电类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3. 大型高参数高危险性成套装置长周期运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4. 电站锅炉长周期运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5. 特种设备关键检验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开发研究。
6. 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长效机制及技术平台研究。
7. 特种设备特、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技术研究。
8. 特种设备安全科学研究实验装置和型式试验装置的研制。
(十一)技术性贸易措施。
发展思路:以保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反欺诈为目标,以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为重点,从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领域存在的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入手,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要领域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战略,建设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信息平台,构筑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通行规则的、科学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以及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奠定科技基础。
优先项目:
1. 技术性贸易措施领域的重点基础理论及体系框架研究。
2. 中国机电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研究。
3. 技术性贸易措施评价体系研究。
4. 技术性贸易措施经济学影响的评估技术研究。
5. 风险分析和风险预警技术研究。
6. 技术性贸易措施损害调查方法学研究。
7. 重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研究与平台建设。
8. 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透明度公共信息系统研究。
(十二)射频及条码自动识别技术。
发展思路:以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各行业对射频、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应用需求为目标,面向市场,自主创新,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具有行业共性的关键射频、条码识别技术项目进行技术攻关和应用开发,在部分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建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条码、射频软硬件及系统一致性标准体系,制定若干项物品编码、条码、射频自动识别技术方面的关键标准。在此基础上,加快应用示范,力争重点突破,积极开拓射频、条码识别技术应用新领域,加快物品编码与条码、射频自动识别技术的集成化、标准化、规范化应用进程,促进物品编码与条码、射频自动识别技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应用。
优先项目:
1. 国家物品编码体系研究。
2. 我国物品编码服务平台建设。
3. 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关键技术研究。
4.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条码自动识别关键设备研制。
5. 射频、条码及全球产品电子代码关键技术跟踪研究。
6. 条码与射频集成技术研究。
7. 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在我国食品、服装、家电、汽车、服务等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及示范工程。
(十三)质量管理与监督检测。
发展思路:加强我国质量管理基础研究,加强质量评价技术、产品质量管理技术、国家质量激励机制相关技术和防伪技术的研究,为国家加强对质量的宏观指导提供科学方法,为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提供技术保障。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及相关应用技术和理论研究,为实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加强检测手段和检验方法研究,满足行政执法和对产品实施技术监督的需求。全面推行和运用行政执法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加强对食品、农资、建材产品现场检测设备的开发。加强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基础研究,完善地理标志法规体系,建立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系统。
优先项目:
1. 质检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2. 质量管理与监督领域理论与方法、评价技术、产品监管体系相关理论等研究。
3. 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化平台的研究与建立。
4. 通讯、金融、农业、建筑及其他重要领域相关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和方法研究。
5. 建筑、家电、照明等领域相关产品节能、环保性能检测技术及方法研究
6. 劳动、生产等安全防护产品安全防护性能检测技术和方法研究。
7. 重要领域产品防伪技术研究。
8. 国家质量激励机制关键技术研究。
9.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法规、标准、信息化等研究。
10. 机动车安全检验项目及相关技术研究。
(十四)纤维检验。
发展思路:跟踪国外纤维产品、标准及其测试技术发展趋势,全面提升我国纤维质量监督检测技术水平,建立先进、科学、与国际接轨的纤维检测技术体系,使我国主要纤维产品检测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解决我国纤维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中的突出技术问题及保障我国纤维产业健康发展的新问题,在整合我国纤维资源和品质数据信息资源,发展纤维产品快速综合检测技术、新型纤维检测技术,研究纤维资源的有效应用方面,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
优先项目:
1. 先进纤维产品检验方法体系研究。
2. 纤维仪器化检验标准及关键技术研究。
3. 棉花、羊毛、茧丝等纤维智能化、快速检测技术及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4. 纺织纤维有效利用和回用技术研究。
5. 新型纤维检测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与储备。
五、科技创新与发展改革
实现质检科技突破性进展,全面提升质检科技能力,必须加大改革、发展和创新工作力度。把科技创新作为质检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把科技体制改革和技术机构发展作为质检科技发展的原动力,把检测能力作为质检科技的基础条件,把科技人才作为提高质检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以创新机制、增强活力、科学管理、优化环境为重点,深化质检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快质检公益类技术机构改革步伐,形成政事分开、法人治理、规范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
1. 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预算体制改革和公务员法颁布实施为契机,深化和完善“三院”非盈利性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进和加快质检公益类技术机构改革步伐。以政事分开、法人治理为目标,加强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指导。引导和推动技术机构与实验室面向市场,向技术专业化、功能多元化、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大力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科技活动,不断提高技术机构和实验室的整体创新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鼓励有实力的技术机构走出去,直接参与国际检测检验市场竞争。
2. 稳步推进技术机构与实验室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完善院所长和技术机构法定代表人的负责制。加快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专业技术人员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建立动态的人才竞争和流动机制。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扩大技术机构内部分配自主权,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成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积极推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3. 改革管理模式。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转变对技术机构与实验室的传统管理模式。运用法律法规、市场准入和认证认可等手段,加强对技术机构、实验室的监管和检测检验市场的监管,逐步形成政府监管、技术机构优质管理和发展的运行机制。
4. 创新科研管理体制。
加强质检科技的宏观管理,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国家科技规划对质检科技的要求,制定质检科技需求指南,结合发展趋势,建立科研项目动态管理系统以指导系统科技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质检科技攻关,形成开放的质检科技决策、管理、投入和研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引入项目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实行科研项目指导和课题招标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支撑机制,建立和完善对科技成果获得者和优秀拔尖人才的激励机制。
(二)加强技术机构和实验室能力建设。
优化质检技术机构、实验室布局,合理配置质检科技资源,力争实现技术机构在规模、技术水平上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1. 优化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技术机构体系。
以国家级科研机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质检中心为核心,构建质检科技创新体系;以省级技术机构、区域实验室为主体,建设区域质检科技中心和检测资源平台;以市、县技术机构、常规实验室为基础,构筑面向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和特色鲜明的检测检验基础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精干高效的技术支撑体系。
2. 把“三院一中心”建成国际一流科研院所。
重点加强“三院一中心”建设,全面建成“三个基地”(计量科学研究基地、检验检疫科研实验基地和特种设备科研检测基地)和国家标准馆,提高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整体科技实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质检科技在人才、技术和自主创新方面的核心团队,成为具有一流人才、一流设备、一流管理、一流技术和一流成果的国际著名科研院所。
3. 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特色名牌检测机构。
名牌检测机构和实验室必须具有高水平、规模化的科研、检测能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形成健全的技术服务网络,具备技术资源集约化能力;有一批熟悉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专业技术特色鲜明,能够形成技术品牌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4. 突出特色,加强地方技术机构和实验室建设。
要集中建好承担的国家质检中心建设任务,用3至5年时间沿海和发达地区的国家质检中心技术装备、科技人才和科技能力争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他地区国家质检中心要在本行业或专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地市技术机构能够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在技术装备、技术能力、人员水平达到本地区同类检测机构的先进水平;县级机构要加强计量通用性和量大、面广的强检项目,并在食品领域和涉及健康、安全等产品集中的县市建立特色产品检测实验室。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西部及欠发达地区技术机构和实验室的扶持力度,要围绕地区经济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和建设区域技术机构和检验检疫实验室。
5. 全面提升检验检疫实验室技术实力。
构筑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和具有竞争力的实验室网络体系,用3年时间实现检验检疫重点实验室技术装备、科技人才和科研能力达到发达国家同类实验室水平。其他实验室技术装备和检验检测能力有显著提高。
6. 全面提升技术机构和实验室科研能力和水平。
全面提升科研和原始创新能力。国家质检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要进一步加大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部(省)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特别是要在国家重点科研领域和优先项目中体现质检科技的重要作用,产生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要增强自主选题研究,增强科技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解决区域性和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急需的质检科技难题。
全面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省级以上技术机构、实验室要具有核心技术和特色检测检验技术实力,在检测检验领域保持核心竞争力,特别要具备与国外检测机构的竞争能力。各级技术机构、实验室要在提高检测检验能力,满足行政执法技术保障需要的同时,着力增强直接面向社会提供研究、开发、技术检测服务的能力,努力拓宽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把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及时应用到质检工作第一线。
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层次技术机构、实验室要具备较强的自我积累能力和良性循环发展能力,能够取得各级政府支持,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多渠道的投资融资机制。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地方优势产业特色,制定技术机构、实验室发展计划,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加快自身建设和发展。
(三)加强质检科技支撑体系和创新体系建设。
建设以技术机构、实验室为主体、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全系统共同参与的质检科技创新体系。
1. 建立健全质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质检科技资源与社会相关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标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国家检测/校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以质检检测资源为基础的区域检测资源平台建设。加强对质量监督检验和抽查结果以及食品、检验检疫、特种设备等公共安全领域检测方法和检测检验数据的积累、管理和系统分析,使之成为指导地方和企业改进质量管理、提升质量竞争力的重要科技资源。加强标准信息工作,提高国内外标准文献收藏率,进一步开发标准检索、阅览和服务系统,拓展标准文献的资源和服务范围。创新质检科技资源组织管理模式,形成有效的共享管理机制,促进质检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成果转化,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优质有效化服务。
2. 推进检验检测技术研究和创新基地建设。加大对具有研发实力的技术机构和实验室扶持力度,使之成为集科技攻关、人才培养、信息交流与技术服务等为一体,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检测检验技术研究和创新基地。推进质检技术机构、实验室同社会科技资源的有机结合和集成。加强高技术含量、多功能、综合性的检测仪器的研究开发,开展分析测试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促进分析仪器设备和关键部件的设计、工艺、制造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发展。
3. 建立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实行科技成果报告制度和科技成果登记制度,把成果转化的可行性作为应用性研究课题立项的一项重要评审指标,并贯穿到项目执行和验收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挥质检技术机构、实验室技术网络作用和技术服务作用,营造科技成果共享机制,让全系统都能够分享科技进步的成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4. 建立创新能力评价制度。在实验室审查和认证认可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在科研成果质量、技术装备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内部管理机制、机构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对技术机构和实验室整体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把课题需求、成果水平、创新贡献、成果应用、解决难题作为课题立项和成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5.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质检科技投入机制。各级质检部门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十一五”期间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各单位每年用于科技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投入要在专项经费中予以保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及重大科研工作,特别是《规划纲要》和《发展规划》中涉及质检的9大领域及其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做好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和科研项目实施。努力把质检科技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争取政策资金支持。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加强与国外机构合作,引导社会资金有效进入质检科技领域。
6. 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协调促进”的原则,加强质检技术引进、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制定科技合作规划,建立合作制度,完善配套政策,拓展合作领域,不断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走“检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鼓励科技人员与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共同进行重大课题和项目的研究,重点发展同科技发达国家以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在质检系统内部,建立完善的科技合作体系,相互开放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标准资料、数据信息等,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区域间、专业间科技合作交流,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关键在科技队伍自身素质。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建立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
1. 加强各专业、各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拥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研领军人物,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术技术带头人;建设和锻炼一批不同专业领域高素质、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团队;拥有一批覆盖质检各类专业的科技骨干;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专家到国外对口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和进修;吸引一批博士、硕士和海外留学回国的储备人才。形成以国内外知名技术专家为核心、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以高层次中青年专家为主体的专家队伍,培养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的优秀后备人才梯队,形成一个学历层次较高、专业技术职务比例适当、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高技术水准的专业技术队伍结构,实现质检科技人才资源结构优化配置。
2. 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启动院士备选人才支持培养计划和科技创新团队培养项目,实行重大科研项目“首席研究员”制度;建立和完善“科技兴检”突出贡献奖励制度,设立标准化创新贡献奖。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继续培养WTO领域工作专才。继续实施质检“百千人才工程”计划,采取“项目+人才+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以及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 ,加速培养质检系统拔尖人才和学术技术骨干队伍。在科技项目评审验收、技术机构和重点实验室能力评审、科研基地建设的综合绩效评估中,把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各类重大科技项目计划中,要有一定比例经费用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工作。
3. 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建立全国质检系统青年科技奖,支持和鼓励中青年科技骨干承担和参与重点攻关项目;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赴国外深造,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国际学术技术交流,进一步提高质检系统青年科技人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4. 实施“海外优秀科技人才引进工程”。制定和实施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和海外科技人才回国到质检系统工作计划,结合国家留学回国人员科技项目资助、质检系统自主创新战略、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积极引进海外著名科学家带领的团队成员、知名实验室的核心人才等高层次人才。
5. 推行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快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和博士点、硕士点建设步伐,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系和合作,建立质检系统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加快建立社会化人才资源共享体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根据需要采取聘请系统外专家、客座顾问或技术兼职等方式,引进和使用人才。
6. 重视和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实施“全国市县级质检实用技术人才工程”,加强基层实用性、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人才到基层技术机构工作。
7. 建立和完善品德、业绩、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全面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和完善各类专家选拔培养制度,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使具有创新精神和取得突出创新成果的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8. 完善激励机制。要政治上重视、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科技工作人员,对为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科技人才,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完善以总局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在全系统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9. 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体系。强化继续教育,构建有质检特色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和质检专业人员职(执)业资格制度。增强人才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激发各类人才终身学习的愿望,鼓励人才自我提升。
10.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我国杰出科技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努力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科学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质检科技队伍。要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倡导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倡导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要坚持终身学习,构建广博而精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功底。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建立思想道德过硬、基本技能过硬的基层技术队伍。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信用制度。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原则,全力推进“十一五”质检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作为科技手段和管理手段,以信息化建设促进质检工作方式转变,促进服务能力、科研能力和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
加强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与推广应用。建立科技管理信息决策系统,为科技工作提供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决策支持依据;建立科技资源信息平台,实现系统内科技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为系统内外科技人员和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在各级技术机构和检验检疫实验室推广普及科研、检测及数据分析处理工作的信息化。实现检测检验技术和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检验测试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发挥自身业务工作特点,开发智能化仪器设备和软件产品。加强科技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
六、加强领导,保障规划实施落到实处
(一)实行“一把手”抓科技工作的领导机制。
质检系统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科技人员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真领会《中央决定》、《规划纲要》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实施“科技兴检”战略的认识。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务必要深刻认识科技兴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夯实质检科技基础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兴检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在科技兴检这项伟大事业中切实担负起责任,从组织协调、人才培养和创造环境等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优化自主创新的环境,真正把科技兴检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科技工作责任制。
要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科技发展规划,合理调配科技力量,组织科技攻关,抓好科技兴检各项任务的落实,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及时解决科技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和健全科技管理机构,强化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职能,建立统一管理、密切配合、协调互动、上下衔接的质检科技管理体制,保障工作目标的落实。
(三)加强对科技工作的考核。
把科技工作成效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科技管理,加强督察落实,确保每年出一批科技成果,每年出一批科技人才,每年都有重点课题突破,每年都有新技术储备。不断提高质检科技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四)完善科技咨询机构。
建立健全相应的科技管理咨询机构。总局设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设若干专业委员会,在总局的领导下,负责科技业务协调、指导和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各专业委的作用,在重大项目规划、实施和运行过程中为领导当好参谋。
全面实施质检“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是“科技兴检”的重大举措,是提高质检工作有效性、履行好质检工作各项职能的重要保证,各级质检部门要在总局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
评论
相关法律条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