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社会中,老人曾经为家庭和社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当他们步入暮年,理应得到子女的关爱与赡养。而《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赡养老人这一重要的社会关系有着明确且细致的规定。那么,《民法典》对赡养老人的规定究竟是什么?不赡养老人又是否合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
《民法典》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这里的赡养,不仅仅是给予经济上的供养,还包括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从物质层面来说,子女要保障父母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必要的衣食住行等费用。例如,为父母提供合适的居住场所,保证他们吃得饱、穿得暖。
在生活照料方面,当父母身体不便时,子女应当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如帮助洗漱、陪伴就医等。精神慰藉同样不可忽视,定期与父母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像逢年过节回家陪伴父母,平时多打电话关心问候等,这些都是精神赡养的体现。
此外,《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规定,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这赋予了父母在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寻求法律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
《民法典》第三十七条规定,监护人资格被撤销后负担义务不免除依法负担被监护人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的父母、子女、配偶等,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应当继续履行负担的义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联系侵删)
不赡养老人在法律上是明确不被允许的。从道德层面讲,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而从法律角度出发,不赡养老人违反了《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养父母子女之间都互有扶养义务;继父母子女之间,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也互有扶养义务。另外,根据立法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对于事实上已形成的扶养关系,也应给予确认和保护。
一旦被认定为不履行赡养义务,子女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父母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决。如果子女拒不执行判决,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触犯刑法,构成遗弃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这表明,不赡养老人绝不是一件可以随意为之的事情,其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联系侵删)
以上就是询律网小编整理的关于《民法典》中赡养老人有哪些规定、不赡养老人违法吗?的法律相关法律知识。如有法律上问题,可关注咨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