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当下,赡养老人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规定的义务。而赡养协议,作为明确赡养责任与义务的重要文件,其有效性至关重要。那么,赡养协议的有效条件是什么?又有哪些情形会导致赡养协议无效呢?今天,咱们就来深入探讨一番。
一、赡养协议的有效条件
1、主体适格:协议的签订主体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这意味着,无论是赡养人还是被赡养人,都要能够清晰地理解协议的内容和自己的权利义务。比如,老年人如果因患有严重疾病或精神障碍,无法辨认自己行为,那么其所签订的赡养协议可能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2、意思表示真实:协议的签订必须是双方自愿、真实的意愿表达。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举例来说,如果子女以不支付老人医疗费相威胁,迫使老人签订对自己有利的赡养协议,这种情况下签订的协议是无效的。因为老人并非出于真实意愿签订。
3、内容合法:赡养协议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赡养协议应当包含对老人生活照料、经济供养、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合理安排。不能出现免除子女基本赡养义务,如不提供基本生活费用、不照顾老人日常生活等条款。
4、符合公序良俗:协议的内容不能违背社会公德和善良风俗。比如,约定将老人遗弃在养老院,不管不问,这种违背人伦道德的协议显然是无效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联系侵删)
二、赡养协议无效的情形
1、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正如前面提到的,如果协议内容违反法律关于赡养义务的强制性规定,如约定子女无需支付赡养费,这种协议肯定无效。因为法律明确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种义务不能通过协议免除。
2、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赡养人之间恶意串通,通过签订赡养协议,将被赡养人的财产转移或者不合理地分配赡养责任,损害被赡养人或其他赡养人的利益。比如,几个子女商量好,让经济条件差的子女少出或不出赡养费,而将老人财产都分给经济条件好的子女,这种协议就是无效的。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表面上签订赡养协议,但实际上是为了逃避债务、转移财产等非法目的。例如,子女为了躲避债权人追债,通过赡养协议将自己的财产转移给老人,这种协议会被认定无效。
4、《民法典》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协议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联系侵删)
以上就是询律网小编整理的赡养协议的有效条件是什么?赡养协议无效的情形的相关法律知识。如有法律上问题,可关注咨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