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全世界食品工业的销售额为2.7万亿美元,居各行业之首,是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
1999年全世界食品工业的销售额为2.7万亿美元,居各行业之首,是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食品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利税分别为8434.1亿元和1458.3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利税的9.8%和15.3%;年出口创汇达136.7亿美元。食品工业企业就业人数达403.7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就业总人数的7.3%。食品工业是整个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和吸纳城乡就业人数最多、与农业关联度最强的产业。
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食品工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在0.3-0.4∶1之间,其中西部省区仅为0.18∶1,远低于发达国家2-3∶1的水平。我国粮食、油料、水果、豆类、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加工程度很低。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都在70%以上,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而我国仅为25%左右。此外,我国食品工业的综合利用也比较落后。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因而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提高其内在质量和水平,对实现这一目标起着重要作用。食品工业与农业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紧密相关,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对带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缓解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弱化二元经济结构,进而提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环境下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任务之一。西部地区农业可食资源丰富,部分地区已具备食品工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可较快地提高西部地区的造血功能,为西部大开发做出贡献。此外,发展食品工业对繁荣城乡市场、拉动内需、带动小城镇建设、扩大外贸出口、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第一、二、三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的特点。长期以来,食品企业除主要分布在轻工部门外,在商业、农业等系统中也有不少食品工业企业,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行业管理比较混乱,宏观调控薄弱,缺乏总体的发展规划和统一、有效的监督、协调机制,对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今后五至十年,是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为应对21世纪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加入WTO给食品工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战略上统一筹划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特制定《全国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2001年-2005年),以指导全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发展成就
――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一些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2000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食品工业企业达19316个,其固定资产原值已由1980年的154亿元增加到5103.7亿元。“九五”期间,食品工业总产值最低年增长率为9%,最高达14.5%。2000年,食用植物油产量83.53万吨,味精产量70万吨,柠檬酸产量37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制盐产量3128万吨,啤酒产量2231.3万吨,均居世界第二位;食糖产量70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
――食品工业在总体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
――企业组织结构有所改善,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高新技术在食品中得到较好应用,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如生物工程技术、超高温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革取、膜分离、分子蒸馏等一大批高新技术在食品行业得到了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啤酒、葡萄酒、饮料、乳品、烟草加工等行业中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已接近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我国食品机械设备制造水平正在逐步适应食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改造的要求。
――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有了新的进展。
――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食品工业结构不够合理
2.食品企业总体规模小,生产集中度尚不够高。啤酒生产企业合理经济规模为20吨l年,而我国啤酒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不到4万吨l年;浓缩苹果汁企业国际先进水平为5万吨l年以上,而我国浓缩苹果汁厂平均规模不到1万吨l年;制糖行业平均日处理甘蔗为1500吨左右,大大低于W吨的国际平均日处理量。
3.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
4.食品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加工技术储备不足。目前,在我国的食品工业科技成果中,食品工业的初级加工的成果所占比重大,而精、深加工的成果明显不足;对食品工业的综合利用,尤其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较少,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食品行业研究开发力量薄弱,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低,行业管理所需的技术基础性工作十分缺乏。
5.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6.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较多。
7.与食品工业配套的产品装备发展相对滞后。我国食品工业多数企业规模小,装备落后,基础薄弱,国产设备技术含量低,自动控制系统与工艺流程设计和机械制造脱节,产品性能稳定性和成套性差、精度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时,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不够,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产品缺乏自己的特色;产品结构不合理且调整缓慢,大型设备且科技含量高的设备少,低附加值、低水平的产品多,设备稳定性及耐用性与国际先进产品有差距;精度要求较高的食品加工与包装机械及零部件仍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这与我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很不适应。
二、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及市场预测
(一)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农业的发展、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的日益丰富,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原料。
――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将有利于食品工业的发展。
――党和国家各级领导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为食品工业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
――西部大开发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首先,西部地区有丰富的食品原料资源,如肉、蛋、奶、粮、糖、油、茶、蔬菜、水果和各种野生资源。其中不少在全国占有很大比重,有些还是特有资源;其次,西部地区部分食品行业,已形成一定基础和规模,在全国具有产业比较优势,具备进一步改造提高和较大规模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如制糖、乳制品、肉类加工等行业;第三,食品工业投资少、见效快,较适宜在贫困落后地区发展。食品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产业,可以带动西部地区包括贫困落后地区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为发展其他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积累资金;第四,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为西部食品工业及至全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二)国内“十五”食品工业市场前景分析
――宏观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十五”期间我国包括食品消费结构在内的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食品恩格尔系数将下降,但食品消费总量仍将不断增加,食品工业发展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很大,且有着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前景。
(三)我国加入WTO对食品工业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正式加入WTO。我们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抓住机遇,加速食品工业的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实现食品工业在人世条件下能够可持续发展。
(四)国际食品工业生产、消费和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国际食品工业生产和消费趋势。国际食品生产和消费的走向是:
(1)安全性、营养健康性食品蓬勃发展。
(2)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3)各类健康及具有预防、治疗疾病或有助于病后康复等调节身体功能的各种功能性食品,将得到较快发展并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4)方便快捷性食品日益走俏。
――国际食品工业技术发展趋势。各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应用于食品工业。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基础科学技术以及超高压处理、超临界提取、膜分离、分子蒸馏、超微粉碎、微胶囊、真空处理、冻结浓缩、品质评价、食品掺假鉴定、超高温瞬时杀菌等尖端技术在食品工业生产和产品研发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已贯穿于从原料加工到食品安全消费的各个环节中。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保证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方便、快捷、风味多样和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与传统食品工业技术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
三、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五”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家“十五”规划为指导,结合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从食品工业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为契机,以提高食品工业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为目标,深化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创新,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加快食品工业的调整和发展,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满足人们由小康向比较宽裕生活过渡时期对食品消费的需求,初步建立现代食品工业生产和市场体系,促进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
食品工业的发展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紧紧围绕市场发展食品工业
――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食品工业
――紧紧依靠科学技术,促进食品工业产业升级。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实施名牌战略。提高食品工业的技术结构水平,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在发展高新加工技术的同时,注意保护和优化优秀的传统工艺技术。
――食品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
――切实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
――坚持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进行产业区域布局。
――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力度
――努力培育和发展由科工农相结合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和新型市场主体,优化食品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
――要把食品工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主要目标
食品工业“十五”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1.增长速度和规模:“十五”期间食品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为8%左右。
2.出口创汇:出口创汇年平均增长8%,由目前的136.7亿美元,达到200亿美元左右。
3.膳食营养水平:在人均每日摄入热量不增加的前提下,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脂肪摄入量分别由目前的70.5克、54.7克达到人均每日77克、65克,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人量基本满足我国国民的需求。
4.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10%。食品工业的综合利用水平要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水平。
5.经济效益:使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
6.结构调整
7.形成高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四、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及主要方向
(一)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
1.大豆加工业
2.玉米加工业
3.马铃薯加工业
4.乳品加工业
乳及乳制品是最接近于完善的食品,提高乳及乳制品的摄人量可以明显改善国民的身体素质。发展乳品加工业可以带动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我国乳品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以及上海、北京等大城市。2000年全国奶类总产量仅919.1万吨,液态奶190万吨,乳制品产量82.9万吨,人均奶类消费水平不足7.3千克,远低于世界人均消费量93千克的水平,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我国乳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企业规模小、自动化程度低;奶牛饲养规模小、机械挤奶比例低,原料奶质量不稳定等。
“十五”期间,乳品工业要调整企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从总体上降低奶粉生产比例,增加液体奶产量。城市型的乳品企业要着重发展杀菌奶、酸奶、花色奶、含乳饮料等液体奶的生产;基地型乳品企业仍以奶粉生产为主,适当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以及作为食品工业配料的全脂奶粉、脱脂奶粉等,适当发展灭菌奶、干奶油等。要切实抓好奶源基地的建设,扩大饲养规模,推广机械挤奶,提高原料奶质量,推广“分散饲养、集中挤奶”和“集中饲养、统一管理”的“奶牛合作社”模式。“十五”期间要重点抓好东北、华北、西北乳品加工业的发展。
到“十五”期末,机械化挤奶率力争达到50%,全面提高原料奶质量;乳制品产量年递增速度争取达到10%左右,达到130万吨;液体奶产量力争递增速度在20%左右,达到450万吨。
5.肉类加工业
6.制糖工业
“十五”期末,糖产量达到1000万吨左右,企业平均规模达到年产糖4万吨左右(相当于日榨甘蔗3000吨规模糖厂),糖厂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外八十年代的水平,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综合利用产值占总产值提高的50%。
7.果蔬采后贮运加工业
“十五”期末,争取果蔬加工处理率由目前的20%-30%增加到45%-55%,采后损失率从25%-30%降低到15%-20%。
8.饮料工业
饮料工业是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从1980年到2000年,全国饮料总产量由28.8万吨增至1496.8万吨,年均增幅达到近2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饮料工业在食品工业中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我国饮料产量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三省市总产量已超过全国产量的50%以上。饮料工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均消费水平低,地区发展不平衡,适宜饮料加工的农产品原料不足,饮料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等。
“十五”期间,饮料工业要逐步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有我国资源优势的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饮料产品。鼓励和规范发展符合饮料消费市场规律的主流产品,如运动饮料、瓶装饮用水等;降低碳酸饮料比重,重点发展茶饮料、果汁及果汁饮料、蔬菜汁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支持果蔬饮料和矿泉水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附加值,搞好综合利用。
“十五”期末,饮料总产量达到2700万吨左右,其中我国有资源优势的饮料产品由现在占总产量的25%提高到近40%,并形成一批技术装备良好,经营管理高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力创数个国际品牌。
9.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
“十五”期末,逐步形成现代化的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行业的基本框架,使其产品产量和质量有较快提高。
10.水产加工业
11.食品加工与包装机械业
食品加工与包装机械是促进食品工业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基础行业,对食品工业发展的配套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食品加工与包装机械严重滞后于快速发展的食品工业的需求。
“十五”期间,要加快发展食品加工与包装装备的技术创新速度,推动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选择食品工业中主要行业的技术装备,依靠技术创新,结合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提高食品工业装备的自动化水平。随着市场的变化,食品加工机械中的鲜奶超高温灭菌装备、无菌灌装系统、乳品的前处理装备,饮料机械中的无菌冷(热)灌装生产线、全自动饮料混合系统、饮料前处理装备,酿酒机械中的计算机控制的高分子材料“制瓶一灌装一封口”一体化设备,肉类深加工机械中的全自动真空斩拌机、充填机、注射机、包装机等及畜、禽屠宰后内脏、血、皮、骨和各种腺体等综合利用设备,方便食品机械中的方便面、方便米粉、方便粥、方便米饭、快餐等加工成套设备以及传统食品、保健、婴幼食品加工设备等成套工业化生产装备,尤其是食品工业生产线关键易损件的国产化和食品包装外观设计、包装新材料的研究开发。
“十五”期末,使我国食品机械的整体国产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主导产品的15%达到20世纪末的先进水平。
(二)“十五”期间食品工业其他行业调整的主要方向
――小麦加工业
――稻谷加工业
――制盐行业
――罐头食品工业
――酿酒行业:酿酒业要继续贯彻“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方针,积极实施“四个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节粮和满足消费为目标。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加快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及啤酒用大麦基地的建设。
――发酵制品行业
――食品添加剂行业
――调味品行业:要大力发展新型调味品、天然调味品、复合调料和方便调料,积极支持生物工程技术、膜技术等在调味品制造中的应用,提高调味品的卫生质量,降低污染,重点扶持一批大型调味品生产企业的设备更新和工艺改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
――烟草加工业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主要措施
1.加强食品科技研究,加速产业化进程
2.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搞好原料基地建设。
3.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培育食品企业集团,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4.研究和利用WID的协议和规则,做好食品工业的应对工作。
5.结合西部开发,合理调整区域布局。继续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要推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食品工业发达的地区,充分利用人才、科技、设备、资金、管理及市场影响等方面的雄厚优势,努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进一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使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跃上一个新台阶。充分利用西部地区食品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在粮食、乳品、果蔬及西部特色资源的深加工等方面实现突破。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在西部地区建设若干具有较大规模的食品深加工示范项目,培育名牌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通过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与协作,加快西部地区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食品工业东中西部区域布局的合理化。
6.建立和完善食品从原料到加工一系列的质量标准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市场准人制度。
7.强化对食品工业的宏观调控力度。
(二)相关政策
1.完善与食品工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和规章制度。
2.各级政府可采取多种措施有选择地支持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能够扩大出口和提高西部地区农产品深加工水平的食品工业示范工程重点项目及为其提供相应技术设备支持重点项目。
3.增加国家对食品科技发展的投入。
4.建立转基因食品审批制度,加强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5.国家在税收、金融等方面对食品加工企业给予政策扶持。
6.拓展融资渠道,多形式利用国内外资金。
7.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食品工业行业协会在参与行业规划、行业管理、项目评估、技术咨询、贸易仲裁、反倾销与应诉、法律法规及标准制定、市场监管、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使食品工业的管理与世界接轨。
评论